 |
納西克石窟第3窟平面圖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 |
|
 |
納西克石窟第3窟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 |
|
 |
愛羅拉石窟第5窟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 |
|
 |
阿旃陀石窟第10窟平面圖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 |
|
 |
卡爾拉石窟第8窟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 |
|
 |
阿旃陀石窟第19窟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 |
|
 |
貝德薩石窟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 |
|
 |
納西克石窟第18窟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 |
|
 |
巴賈石窟第12窟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 |
|
|
佛教石窟常見洞窟形制舉要
佛教石窟的開鑿起源於古代印度,最初為修行而設,包括生活與宗教兩種功能。在建築形式上分為居住的毗訶羅窟(vihara)及禮拜的支提窟(caitya)。典型的毗訶羅窟平面呈方形,平頂,壁面開闢若干石室供僧人居住,牆上布滿塔的形象。支提窟平面主要為馬蹄形,窟內後部半圓形的中央設置佛塔,窟內近壁處豎列柱,形成側廊,供修行者繞塔。 早期印度石窟沒有佛像,是以塔為中心,象徵涅槃。佛像出現後,並沒有取代石窟體系以塔為中心的結構,而是以像塔一體的方式呈現,即在塔的主體覆鉢上開一佛龕,龕中雕刻佛像。 印度佛教石窟的發展沿絲綢之路經中亞傳入中國,隨之形成了以古代龜茲為中心的西域石窟群,即佛教藝術史家統稱的龜茲石窟;進而東漸,在絲綢之路沿線和南北各地形成了為數眾多的石窟。中國的石窟依據使用功能的不同分為僧房窟、禪窟、影窟、瘞窟、倉儲窟、講堂窟和禮拜窟。其中禮拜窟是主體窟形,窟中雕塑佛像,或繪製壁畫,存有豐富的佛教藝術作品,是修行者進行禮拜的場所。禮拜窟的空間形式具有多種不同的形制,有中心柱窟、佛殿窟(方形窟)、佛壇窟、大像窟、涅槃窟。現依其形制特徵略作簡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