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莫高窟第220窟藥師經變相 初唐(618~712) 壁畫 甘肅敦煌 |
|
 |
莫高窟第220窟藥師經變相之巨大燈樓 |
|
 |
莫高窟第220窟藥師經變相之五層燈樹(局部) |
|
|
莫高窟第220窟藥師經變相
mo gao ku di 220 ku yao shi jing bian xiang
位於北壁,為通壁的經變畫。據隋代(581~618)達摩笈多所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繪製,在內容及形式上,莫高窟只此一例,表現的是經文中救脫菩薩告訴阿難的續命幡燈法則。 畫面上部為五彩長幡及不鼓自鳴的樂器,下方為七株菩提樹、七寶華蓋及幡杆,兩側各有一身乘祥雲的飛天。其下為藥師七佛,皆帶圓形頭光,跣足立於蓮台上,身著偏衫式、通肩式、雙領下垂式袈裟,雙手結不同手印。其中西起第二尊佛左手托藥鉢,右手結說法印,當為藥師佛。七佛中間的脇侍菩薩,或雙手合十,或竊竊私語,形貌可愛。 七佛兩側為眾多聽法菩薩與十二藥叉。十二藥叉身著甲胄,頭戴寶冠。其下兩側各有一身金剛力士,頭戴寶冠,帔帛繞身張臂而立,全身肌肉賁張,孔武有力。 七佛下方的水池中間一座燈樓形體巨大,所燃燈火無數。東西兩側各有五層燈樹,一位菩薩站在一旁往燈架上添燈,另一位蹲在地上點燈,體態自然生動,富於生活氣息。水池下方為歌舞伎樂,當中各有兩組舞伎,每組兩身,一組著紅衣,一組穿白裙,立於圓毯之上,伸臂提腿旋轉舞蹈,身後帔帛飛揚,兩旁各有前後兩塊方毯,二十八身樂手坐於其上,手持箏、簫、豎笛、拍板、篳篥、直頸琵琶等樂器。 畫面構圖宏大,人物安排井井有條,在人物配置、物象細節的處理上顯示出此幅經變的特色。畫面華麗豐富,將七佛的莊嚴、菩薩的慈悲、伎樂的嫵媚表現得淋漓盡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