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台山文殊菩薩化現圖 北宋(960~1127) 絹本設色 高164公分 寬107.5公分 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莫高窟第17窟出土 法國巴黎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
|
 |
五台山文殊菩薩化現圖之文殊菩薩 |
|
 |
五台山文殊菩薩化現圖之中台及南台瑞象 |
|
 |
五台山文殊菩薩化現圖之佛陀波利及老翁 |
|
|
五台山文殊菩薩化現圖
wu tai shan wen shu pu sa hua xian tu
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莫高窟第17窟出土。描繪文殊菩薩及諸眷屬化現於五台山的瑞相,繪於三塊絹拼成的布面上,經伯希和帶至法國,色彩鮮麗,保存完好。 畫面中央為文殊菩薩,頭戴三尊化佛寶冠,寶繒為紅底白紋,頭光及身光外圈飾火焰紋。左手掌心朝上置於腹前,右手上舉執金如意;右腳盤屈,左腳垂踏蓮花,坐於獅背的蓮座上。內著紅衣,外搭綠色肩鎧及胸鐺,紅長裙飾以泥金紋樣。獅子威猛,四足張開踏蓮花,身軀為濃青色,鬃毛以綠色暈染,鞍具裝飾華麗,其身側有一身著紅袍者拉繩牽引之。 文殊菩薩周圍另有善財童子及四位脇侍菩薩。善財童子立於獅前,躬身合掌,仰望文殊菩薩。脇侍菩薩均身軀修長,呈「S」形立姿,披帔帛,手或捧花盤,或執柄爐,或執蓮枝。此組人物乘於藍色祥雲上,從遠方降臨。 畫面中央文殊菩薩所在處是中台。上方三座較大的土色山峰,有水池、草庵、殿堂廊廡,配有榜題,文字已剝落。圖左邊山峰為南台,上有水池,明顯可見水波,為龍王池;右邊山峰為東台,上有阿耨達池。這三座山峰為釋迦、文殊、普賢的靈跡,典出《古清涼傳》。畫面下方繪一座土色山峰,為五台之一,有六人作對談、合掌狀,描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傳至中國的故事。唐儀鳳元年(676)罽賓國高僧佛陀波利自西域巡禮五台山,遇一老翁問其是否將此經帶至東土,老翁問畢即消失。佛陀波利於唐永淳二年(683)將此經帶至長安(今陝西西安),奉詔譯此經。 綠色山岳層層疊疊,大小主次分明。南台下方有「對談石」榜題,記載於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傳為文殊、維摩詰對談處。其餘另有「真容院」、「竹林寺」、「金閣寺」等;「竹林寺」、「金閣寺」為唐代(618~907)以來具代表性的寺院,真容院最早見於《廣清涼傳》,是唐之後才有的寺院。畫面上方描繪靈光化現,左上隅圓光旁有「圓光現」榜題;右上隅繪佛首現於雲中的景象,皆表現五台山種種瑞相。 此圖是曹氏歸義軍時期(914~1036)晚期的作品,出自敦煌畫工之手,可與敦煌石窟壁畫相互比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