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 卷 別:附錄
頁 碼:13/4_1498
結跏趺坐
結跏趺坐
 
半跏趺坐
半跏趺坐
 
倚坐
倚坐
 
行走像
行走像
 
涅槃像
涅槃像
 
臥佛像
臥佛像
 
交腳坐
交腳坐
 
遊戲坐
遊戲坐
 
遊戲坐
遊戲坐
 
遊戲坐
遊戲坐
 
右舒坐
右舒坐
 
左舒坐
左舒坐
 
半跏坐
半跏坐
 
三屈式
三屈式
 
舞立
舞立
 
跪坐
跪坐
 

佛教造像姿勢

四、佛教造像姿勢
 佛教藝術題材豐富,造像表現多樣的特殊姿態,稱為造像姿勢。從古印度到西藏、中國、東北亞、東南亞,各有各自獨特的造像特徵,以下列舉一般常見的佛教造像姿勢:
 (一)結跏趺坐
 又稱跏趺坐、全跏坐。二腿盤起,相互交疊盤至腿上,二足心朝上。諸坐法中,此坐法最安穩而不易疲倦,為圓滿安坐之相。
 (二)半跏趺坐
 又稱半跏坐,俗稱單盤。雙腳盤起而坐,但其中一足按於另一足上,按於上方的一足心向上。
 (三)倚坐
 又稱善跏趺坐,即坐高座而雙足自然下伸垂掛。
 (四)行走像
 常見的泰國佛陀動態之造型。最早見於素可泰(1238~1438)初期,推測可能源於佛陀自忉利天為母說法後返回人間的造型,或佛陀證悟後於菩提伽耶經行之七週聖事。
 (五)涅槃像
 又稱臥佛像。佛陀安臥於寢台上,屈右臂為枕,左手伸直平放於身側,雙足累疊,面容安詳,為佛陀休息或進入涅槃之形象。
 (六)交腳坐
 倚坐時雙腳垂下交叉呈「X」形。一說為彌勒菩薩,另一說是釋迦牟尼佛於過去修菩薩行時的坐姿,然一般多見於彌勒菩薩的坐姿。
 (七)遊戲坐
 又稱自在坐。一般為菩薩坐姿,通常為左腿下垂,右手置於支起的右腿上,左手支於身軀左側,身姿優雅自然安詳。
 (八)舒坐
 腳自然下垂彎曲,未盤起至腿上,如右腿彎曲,左腿盤起,稱右舒坐;左腿彎曲,右腿盤起,稱左舒坐。
 (九)半跏坐
 倚坐像姿態之一。上身稍向前傾,左腳垂地,右腳橫疊於左膝上,左手置於右腳踝上;屈右肘,右手指支撐於右頰下,呈現思惟貌。此類佛教造像,多見於悉達多太子思惟像、彌勒思惟像等。
 (十)三屈式
 供養菩薩或天人的一種站姿。站立時頭略傾,重心置於一腳,身軀呈「S」形曲線,富有律動感。
 (十一)舞立
 膝稍彎曲,僅用一足站立,身體扭動,狀似舞蹈。多見於藏傳佛教中守護神之造像姿態。
 (十二)跪坐
 單膝豎立半跪之坐姿。在佛教圖像中,常見於功德主於供養諸佛或聖賢者之姿態。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