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碧落寺石窟外景 山西澤州 |
|
 |
碧落寺石窟東窟 |
|
 |
碧落寺石窟西窟 |
|
 |
碧落寺石窟中窟 |
|
|
碧落寺石窟
bi luo si shi ku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西北約8公里處的澤州縣巴公鎮南連氏村東碧落寺內。北依山石開洞窟三所,分別為西窟、中窟和東窟。西窟開鑿最早,窟外壁西側有「大齊武平七年(576)」題記。中窟從窟內武周時期(684~705)題記和佛像風格來看,其年代應在武則天稱帝之前的高宗(649~683在位)時期。東窟年代可能要晚於中窟,但相去中窟的開鑿時間亦不很遠。中、西窟大致位於同一立面上,東窟立面隨山壁退後約72公分。窟前留存有明(1368~1644)清(1644~1911)建築石柱礎一列。二○○六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窟平面略呈方形,攢尖頂,三壁設壇造像,其中北壁壇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東、西壁壇基上均為一佛二菩薩。東壁佛像雕刻稍細;北壁及西壁佛像雕刻似未完工,表面磨光,但未雕飾衣紋。佛像低平螺髮肉髻,面短而圓,形體豐厚,衣帶貼體,總體特徵與響堂石窟北齊(550~577)造像一致,又呈現較濃厚的民間趣味。窟內壁面中上部還殘存大量線刻供養人像和造像題記。 中窟最大,平面約呈梯形,攢尖頂,於北、東、西壁壇基上造佛像一鋪,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的組合。相傳韓王元嘉諸子曾在碧落寺開龕造像,《澤州府志》卷二十一記碧落寺:「有石佛閣,有摩崖碑,唐韓王元嘉子黃公譔書。」中窟可能就是韓王元嘉諸子為其母所造的造像窟。東窟窟形和造像與中窟相似而略小,於北、東、西壁壇基上亦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像。 中、東窟造像不僅體量較大,雕鑿精美,而且造像規整,體現了高宗、武周時期佛教造像比例勻稱、圓潤優雅的典型風格。雖然這兩窟內佛像的頭手均已被毀,然而造像風格明確,雕刻技巧高超,風格較為典型,顯示出類似長安(今陝西西安)、洛陽寺院石窟造像的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