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 卷 別:附錄
頁 碼:4/4_1496
 

佛塔類型舉要

「塔」起源於印度,是塔婆的略稱,源自於巴利語的thupa。另據此字的梵文Stupa,則稱窣堵波。窣堵波本義墳塚,在印度,屬於紀念性建築,是收藏聖者舍利的墳塚,即舍利塔。佛教造塔之起源,可遠溯至佛陀時代,據《十誦律》記載,須達長者曾求取佛陀之髮與爪,起塔供養。
  佛陀入滅後,由香姓婆羅門將佛舍利分予波婆國、迦毗羅衛國等八國,各自奉歸造窣堵波供養。據《雜阿含經》等記載,佛陀入滅後約二百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268~233 BCE在位)篤信佛法,且發掘八王所建佛塔之佛骨舍利,分置於八萬四千寶函之中,立八萬四千佛塔。自此造塔不再局限於建造墳塚,更表達了佛弟子對佛陀的崇仰和懷念,故《長阿含經》稱:「於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諸行人皆見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除了舍利塔、紀念塔,另有佛教徒為積累功德和求福祐而建造的奉獻塔。
 除了佛,有修為有德望者,佛教徒亦可為其立塔紀念,故《長阿含經》云:「天下有四種人,應得起塔,香花繒蓋伎樂供養。何等為四?一者如來應得起塔,二者辟支佛,三者聲聞人,四者轉輪王。」
 塔之所在,就是佛陀教化的所在,也是正法常住的體現。塔的建築藝術伴隨著佛教傳入中亞、中國、朝鮮、日本、南亞和東南亞等地,其形制更隨著各地文化傳統的同化而變異,異彩紛呈。以下就常見佛塔造型作一歸類簡介。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