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5/1_278
|
石窟庵 韓國慶尚北道慶州 |
|
|
石窟庵甬道及後室 |
|
|
石窟庵外景 |
|
|
石窟庵配置圖 |
|
|
石窟庵
shi ku an
又稱石佛寺石窟庵。位於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吐含山山頂。始建於統一新羅景德王十年(751),惠恭王十年(774)完工,是擴建佛國寺時增建的附屬建築物,為宰相金大城銜王命所興建;另一說為宰相因報答前生父母恩澤而建。該庵面向東海,所在之吐含山地形險峻,自古以來即是日人來襲時的登陸地,故此庵的開鑿,具有為王室祈福、攘敵護國的功能。一九六二年指定為韓國國寶第24號。一九九五年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該石窟為白色花崗岩構築的人造石窟。做法是先鑿出豎穴,然後用石頭構成房室,再於其上覆土而成,有些像石室封土墓的建造方式。內部由前室、甬道、後室(主室)構成。前室呈長方形,東西長6.54公尺,南北寬3.39公尺,左右兩壁各有四尊八部眾像。北壁於甬道兩側各立一尊金剛力士,甬道寬約3.37公尺,左右各有一尊金剛力士,甬道左、右壁對稱地刻有四大天王像浮雕;甬道北端,與後室相接處,左右各塑立一根裝飾蓮瓣的八角石柱。 後室平面呈圓形,直徑7.15公尺,穹窿頂,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坐像,高3.26公尺,端坐於八角金剛座蓮花座上;四周壁面浮雕文殊、普賢、十一面觀音、梵天、帝釋天、十大弟子、四天王、二力士及八部眾等四十多尊,今僅存三十八尊,皆面向中央主尊,表情不一,似在聆聽佛陀說法。 有學者認為此前方後圓的石窟格局,受到印度支提窟(caitya)的影響,另一說認為與高句麗(37 BCE~668)雙楹冢有類似之處,特別是甬道與後室間兩根八角石柱的意匠與雙楹冢有內在關係。它結合了建築、水利、宗教、藝術等專業知識,是統一新羅時期(668~935)佛教藝術達到鼎盛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