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壽國繡帳 殘片 飛鳥時代(538~645) 絹 高88.8公分 寬82.7公分 日本奈良生駒 中宮寺藏 |
|
|
天壽國繡帳
tian shou guo xiu zhang
又稱天壽國曼荼羅圖。日本七世紀作品。據《上宮聖德法王帝說》所載,得知飛鳥推古天皇三十年(622)聖德太子往生,太子妃橘大郎女為緬懷太子,乃請歸化日籍的東漢末賢、漢奴加己利、高麗加世溢三人製成畫稿,令綵女繡之。此圖描繪太子蒙佛接引至西方淨土後,花開見佛的情景,是日本存世最早的刺繡作品。此繡帳與奈良國立博物館保管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合稱為日本古代刺繡之雙璧。一九五二年指定為日本國寶。 作品結合刺繡與繪畫藝術為一體,原有二幅,現僅存部分殘片。鎌倉建治元年(1275)重新補綴,江戶安永年間(1772~1781)以絹帛為襯裡,製成卷軸,又於大正八年(1919)裝框裱褙。雖經歷代修補,但製作過程、發願人的名字皆很明確,從藝術或工藝史的角度來看,此繡帳仍為傳世珍品。 圖中繡有「干時多至」、「部間人公」等字樣的烏龜,及月輪中的玉兔、鳳凰、蓮花化生、蓮花、僧侶、鐘樓等豐富題材。佛殿樓閣內左方有一排男女人物,右方有五位讀經僧人,或坐或立。其中鐘的圖樣被視為考據韓國朝鮮鐘源流的佐證之一,從其構圖亦可了解當時的建築、服飾及風俗。 現存刺繡殘片係以紫羅、紫綾和白色平絹三種織物作為襯裡而裝裱。繡面可分為上中下三段,每段分成左右二邊,各畫格的襯裡混合羅、綾和平絹,圖樣並不連續。繡帳舊襯裡為數層四菱紋羅及平絹縫製,使用捻搓彩線,並以輪廓線邊飾圖樣。新繡部分以綾與平絹襯裡,內貼和紙一起縫製。此繡帳運用平繡、返繡及駒繡等各種針法,其中以紫羅地為傳世最古之刺繡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