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七 卷 別:繪畫
頁 碼:15/2_411
佛坐像
佛坐像
北宋(960~1127)
麻布設色
高23.2公分 寬24.2公分
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莫高窟第17窟出土
法國巴黎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佛坐像
fo zuo xiang

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莫高窟第17窟出土。此麻布每平方公分的經、緯各有十一條麻線,是一件繪製於十世紀下半葉的作品。
 近乎正方形的麻布上繪二坐佛,相對而坐,穿著、姿態及蓮座旁延伸的蔓草均一致,用色亦同。麻布依對角線分為兩半,成為相等的三角形,兩面均能見到佛像,作為幡頭之用。
 幡,原為古印度武士用於戰場上,以統領軍旅、顯揚軍威之物,佛教則用以彰顯佛菩薩降魔之威德。造幡有降魔、延壽等種種福德。
 造幡功德於《撰集百緣經》卷七〈布施佛幡緣〉有所記載,波多迦初生之時,有大幡蓋覆蓋全城。一日他於尼拘陀樹下見佛相好莊嚴,遂聽佛說法,心有所悟,便請求出家,後因精進修習,得阿羅漢果。眾人見之,皆問佛曰,波多迦比丘以何種福德因緣,出家得道。
 佛告訴大眾,於過去九十一劫,有一王建造四寶塔,供養舍利。當時有一人發願造長幡,懸掛於塔上,此人即是波多迦比丘。因此造幡功德,於九十一劫不墮三惡道,常有幡蓋覆於其上。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