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毗沙門天王圖 平安時代(794~1185) 紙本設色 高26公分 寬76.3公分 日本 奈良國立博物館藏 |
|
|
旃檀乾闥婆圖 高26公分 寬77.4公分 |
|
|
旃檀乾闥婆圖(局部) |
|
|
辟邪繪
bi xie hui
辟邪繪,「辟邪」意為除去邪穢,此五圖乃收集辟邪之靈驗,為懲惡降伏疫鬼之善神繪卷。中國唐(618~907)末五代(907~960)已有辟邪神信仰和造像,日本則於平安時代(794~1185)仿中國習俗,再吸收佛教的六道信仰而成立。 傳說此畫原為一幅繪卷,後被分開形成現在的五張圖,高26公分,寬39.3~77.4公分不等,繪製於十二世紀。五幅圖分別為天刑星、旃檀乾闥婆、神蟲、鍾馗及毗沙門天王,皆作故事性描繪,導人向善,具警世作用。原為中澤家舊藏,現為奈良國立博物館保管。一九八五年指定為日本國寶。 其中毗沙門天王圖係據《妙法蓮華經》卷七〈陀羅尼品〉繪製,描繪毗沙門天王擁護《法華經》之修行者,亦作為法華經繪。畫面左下方有一山中修行僧,坐於几案前,翻開經卷,思惟義理,卻被帶翼的鬼神騷擾。毗沙門天王現身為其護法,天王身著鎧甲,威武勇猛,拉弓驅除,鬼神落荒逃逸。飛散的鬼神形象被認為受中國南宋(1127~1279)畫本的影響。 旃檀乾闥婆為八部眾之一,以守護童子免於十五惡神危害而廣受信仰。旃檀乾闥婆圖顯然係參考密教的童子經曼荼羅而描繪。乾闥婆頭戴二角獸冠,披鎧甲,手持三叉戟,貫穿鬼神的頭顱,周圍散落其屍體,場面一片狼藉,圖像富有變化。 毗沙門天王與旃檀乾闥婆皆為佛教護法神,其中,毗沙門天王相傳本為守護王城而置於羅城門之樓上,其形象多為頭戴多角形冠,身披堅韌皮革甲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