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瞿曇寺隆國殿西壁一佛二菩薩像 明代(1368~1644) 壁畫 高542公分 寬505公分 青海樂都 |
|
|
瞿曇寺迴廊壁畫 |
|
|
瞿曇寺迴廊佛傳圖之九龍灌頂 |
|
|
瞿曇寺迴廊佛傳圖之涅槃(局部) |
|
|
瞿曇寺壁畫
qu tan si bi hua
位於青海省樂都縣瞿曇寺(gro tshang rdo rje 'chang)。寺依山而建,初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永樂時期經大規模擴建,後世屢有重修。總體建築為三進院落,坐西朝東,中軸線依序為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隆國殿,並有碑亭、護法殿、三世殿和迴廊等。其中以隆國殿為該寺最大的殿堂建築,竣工於宣德二年(1427)。各殿及迴廊內現存許多明代(1368~1644)精美的漢、藏佛教壁畫;清代(1644~1911)壁畫多見於小殿堂內和迴廊末端,乃該寺於清代改宗格魯派時所繪宗喀巴(tsong kha pa)等相關題材。 隆國殿、寶光殿及瞿曇殿內滿布巨幅明代佛像壁畫。隆國殿內壁畫氣魄宏大,風格獨特,其內容為佛教故事和佛菩薩畫像。西壁繪藏式一佛二菩薩,主尊高5公尺餘,結跏趺坐於蓮座上。戴五智寶冠,面目慈祥清秀,著袒右袈裟,雙手於胸前結印。兩側侍立菩薩之頭部與主尊肩齊,亦戴五智寶冠,面部和身相色彩一紅一綠,著寶衣,瓔珞嚴身,裝飾華麗。全畫造型嚴謹,用色鮮明,多處貼金,金碧華麗,為該寺壁畫中的精品。 迴廊是整個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原有壁畫五十一間,現存壁畫二十八間。壁畫按牆面計共三十八堵,總面積約360平方公尺,為釋迦牟尼佛自誕生至涅槃的連環畫。每段故事之間並無明顯區隔,而以山水、奇石、林木、祥雲和建築等自然環境劃分。依其風格和技法約可分為明代早期、晚期和清代三類。明代早期壁畫為該寺落成之初所完成,構圖形象皆為漢式,可能出自宮廷畫師或漢地名匠之手;布局大方,色彩沉穩,技法純熟,每圖有七言贊詩一首,並標出主題,乃古代壁畫中罕見。明代晚期壁畫特色相類,功力略遜,筆觸過密,用色濃豔,小處稍簡,但仍不失為上品之作,其中可見甘肅人孫克恭、王珠、徐潤文及何濟漢等畫師題名。 迴廊壁畫的九龍灌頂圖,繪太子立於蓮盆中,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身後有圓形火焰紋背光,其上為九龍吐水灌沐。二名侍女為之洗浴,另一名侍女持衣候立於前,兩側為四天王護衛,皆呈漢族相貌及裝束。前有二隻似孔雀的神鳥起舞,周圍環繞山景、林木、盆栽等,構圖豐富精妙,為典型明代畫作。涅槃圖中,佛陀右脇臥於四足方牀上,舉哀弟子及菩薩天眾等零星分布於四周,構圖有別於傳統涅槃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