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毗沙門天王像 唐代(618~907) 櫻桃木 高189公分 日本京都南區 教王護國寺藏 |
|
|
毗沙門天王像(局部) |
|
|
毗沙門天王像
pi sha men tian wang xiang
又稱兜跋毗沙門天王像。此像出自中國,於平安時代(794~1185)初期流傳至日本,先被安置於日本平安京(今京都)羅城門樓上,作為王城的守護神,平安弘仁七年(816)因羅城門傾倒毀壞,而遷移至鄰近的教王護國寺的寶物館內。一九五五年指定為日本國寶。 據不空譯的《毗沙門儀軌》末節記載,唐天寶元年(742)龜茲的安西城被大食國包圍時,因不空三藏等人的建議,供奉毗沙門天王,戰場上現丈餘高的毗沙門天及其神兵,驅逐敵軍,此後諸國的都城樓門上皆安置毗沙門天王像,作為王城守護神。 該像臉形、鎧甲裝束皆為胡人打扮,風格獨特,因來自西域,故以「兜跋」名之。此造型自傳入日本後,為各寺院所仿照,尤其是九州、東北地區。平安時代後期,除以護法神著稱外,也漸漸具備了消災袪病、積聚財富的福神意涵。 天王頭戴大型四角寶冠,正面雕飾展翅欲飛的鳳凰,兩側面配置武士浮雕。眼珠嵌入黑曜石,佩耳璫,鼻翼稍微磨損,然兩唇之間的牙齒,清晰可見。身材修長,全身披掛金鎖甲長及膝下,鎧甲上並雕飾鬼面,雙手臂套上蝦形護手。右手執三叉戟,左手上托寶塔(已佚),腳踏地神及尼藍婆、毗藍婆二邪鬼,足穿護腿的長靴。上半身稍微向右傾斜,自然生動。其細部表現卓著,深刻傳達唐代(618~907)的雕刻特徵,成為日本後世兜跋毗沙門天像的基本造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