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三 卷 別:繪畫
頁 碼:14/1_166
大雲院維摩詰經變相之飛天
大雲院維摩詰經變相之飛天
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
壁畫
山西平順
 
大雲院維摩詰經變相之菩薩及天王
大雲院維摩詰經變相之菩薩及天王
 
大雲院維摩詰經變相之菩薩
大雲院維摩詰經變相之菩薩
 

大雲院壁畫
da yun yuan bi hua

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北23公里的北龍耳山大雲院彌陀殿。該殿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殿內四壁原繪滿壁畫,與建築為同期所作,清康熙年間(1662~1722)因牆體浸雨使大部分壁畫毀壞,現僅殘存東壁、北壁東隅和扇面牆正背兩面的少部分壁畫。
 彌陀殿坐北朝南,殿內壁畫面積現存46平方公尺。東壁繪維摩詰經變相,畫面中維摩詰居於北側,文殊居於南側。維摩詰與文殊身後有諸菩薩眾、弟子、天王、護法和侍從,表情、姿態各殊,然皆作恭敬聽法狀。畫面中央香几兩側分別描繪香積菩薩、舍利弗、擎花天女;香積菩薩手捧滿鉢香飯,舍利弗合掌而立。畫面上方二身飛天乘雲翱翔。北壁現僅存三尊菩薩立像,內容不詳,據形象判斷,一尊為脇侍菩薩,兩尊為供養菩薩。
 扇面牆正面當心間的壁畫損毀嚴重,據其邊緣處殘留的背光圖案判斷,應為殿內原來供奉的阿彌陀佛塑像後面的襯景;背光圖案兩側繪觀音和大勢至菩薩,為原塑像阿彌陀佛的左右脇侍。扇面牆背面繪西方淨土變相,畫面兩側上隅有殿閣樓台,樓台上布滿佛、脇侍菩薩和供養人,主從有序。畫面中六位樂舞天人或吹或歌,衣著和髮式均作五代(907~960)裝束,體現出佛教繪畫的世俗化傾向。
 該殿壁畫採重彩平塗技法,間以暈染點綴,使其有深淺變化,線條濃淡粗細變化有致。設色上,除遍塗鉛粉外,多以青、綠、白、朱紅、土黃為主,兼用少量赭石,色彩深沉古雅。菩薩、天女的冠帶、簪花、瓔珞等細節,兼施瀝粉貼金,更顯富麗堂皇。人物造型已別於晚唐(846~907)過度豐肥之體,可見追求清秀挺拔的跡象;畫法則繼承吳道子一路的風格而更見整飭。
 該殿壁畫是中國現存寺觀中唯一的五代壁畫遺作,彌補了中國古代寺院壁畫史上的缺環,對於了解當時中原地區佛教繪畫題材和風格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