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19/1_301 
          
            
              
                
                    
                        | 
                     
                    
                      
			唐詩集句 清代(1644~1911) 鄧石如(1743~1805) 篆書 紙本墨跡 高116.7公分 寬34.5公分 北京東城 故宮博物院藏 						 | 
                     
                    
                      |   | 
                     
                    | 
                鄧石如 
                   deng shi ru
                  
			原名鄧琰,字石如,以字行,後改字原頑伯,別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生於一七四三年,卒於一八○五年。清代(1644~1911)篆刻家、書法家。安徽懷寧人。早年從父學刻印,自學篆書,後經書法家梁巘介紹,到金陵(今江蘇南京)梅鏐處學習,臨摹秦漢以來金石繕本,開創以隸法作篆字的新法門。晚年住江蘇揚州大明寺月餘,每日熏沐茹素,於晴空閣(今改為陳列室)北院東廊壁上,有其躬親監刻的篆書《心經》碑刻。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後人輯有《笈游詩鈔》。  工篆刻,精真、草、隸、篆四體書,尤長篆隸,篆書得力於秦漢碑篆及唐代(618~907)李陽冰《三墳記》碑等,參其體勢筆意,融會眾長,自成一格,跳脫刻板拘謹之風,沉雄樸厚,譽為清代中期的碑學大師。康有為稱其「集篆之大成,其隸楷專法六朝之碑,古茂渾樸」。篆刻得力於書法,蒼勁莊重,流利清新,使當時局限於取法秦漢璽印的風氣為之一變,世稱鄧派,亦稱皖派。  傳世書法作品有楷書《蒼海日》、《唐詩集句》、《警語》,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隸書《語摘》,藏四川成都四川博物院;以及《登黃鶴樓詩》、四體書屏、隸書四條屏、草書《七言聯》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