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門石窟第1609窟皇甫公窟窟楣 北魏孝昌三年(527) 石 河南洛陽 |
|
|
龍門石窟第1609窟皇甫公窟西壁七尊像 坐佛高3.3公尺 |
|
|
龍門石窟第1609窟皇甫公窟菩提樹及聞法比丘像 |
|
|
龍門石窟第1609窟皇甫公窟
long men shi ku di 1609 ku huang fu gong ku
位於龍門西山南部,完工於北魏孝昌三年(527),由太尉皇甫度所開,為總體規畫一次性完工的洞窟。此窟平面呈長方形,寬7.25公尺,高4.5公尺,進深6.3公尺。頂部呈不規則穹窿形;窟門圓拱形,上有尖拱門楣,楣面上刻七佛。門楣上方左右各刻二身伎樂飛天,南側一身懷抱曲頸琵琶,北側一身橫笛斜吹,帔帛飛揚於身後,富於動感。其上雕刻有屋形窟檐,有椽和瓦壟,屋脊兩端裝飾有鴟尾,屋脊中央站立一正面金翅鳥。雙龍形門梁,兩端龍首反顧,口吐忍冬葉;下方為仰覆蓮花束腰門柱,其兩側各有一身力士像,像皆殘損。 窟頂高浮雕蓮花,直徑2.4公尺,出壁較高,八身伎樂天圍繞蓮花飛翔,手持各種樂器,帔帛飄揚。西壁設一弧形佛壇,高1公尺,壇上為一佛二弟子四菩薩的七尊雕像。主尊為釋迦牟尼佛,像頭部殘損,身形較為修長,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內著僧祇支,胸前結帶,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願印,結跏趺坐,懸裳披覆於佛壇。佛壇兩側刻護法獅一對。 二弟子頭部皆殘,身著袈裟,雙手合十於胸前,立於半圓形覆蓮台上。兩側脇侍菩薩像高1.9公尺,頭部均殘損。脇侍菩薩外側的西南角、西北角各有一身半跏趺坐的思惟菩薩像,坐於浮雕菩提樹下,像頭部殘缺,一腿下垂踏於半圓形蓮台,一腳放於膝上。菩提樹上方壁面各有一組聞法比丘浮雕,皆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雙手合十;南側上下兩列六身,北側上下兩列五身。 北壁中部開一圓券形大龕,寬2.28公尺,高1.64公尺,進深1.26公尺。尖拱形龕楣,上刻七佛。龕內主尊為釋迦、多寶並坐,二佛像頭、手均殘損,結跏趺坐;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內著僧祇支,胸前結帶。二弟子侍立二佛中間,著袈裟,雙手合十。二菩薩位於二佛兩側,帔帛交叉於腹部,下身著長裙,樣式與西壁菩薩相同。龕口兩側各有一身供養菩薩,手持薰爐或蓮花。龕外兩側為千佛,諸佛間有菩薩、弟子侍立。 南壁中部亦開一圓券形大龕,寬1.94公尺,高2.18公尺,龕楣為盝形帷幕。上部中間刻七佛,兩端為文殊與維摩詰對坐,飛天飛舞其間,帳下有二內柱二外柱。龕內主尊頭部殘損,著菩薩裝,結跏趺坐,懸裳覆於佛壇。龕內左右侍立二菩薩二弟子,像皆殘損嚴重。 南、北壁大龕下方各有一組供養人禮佛行列。南壁上方有五個小佛龕,中間三龕為釋迦、多寶造像龕,左右兩龕內為一佛二菩薩立像。窟內地面南北各淺浮雕三朵蓮花,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蓮瓣紋為四邊邊飾。窟外南側有一摩崖造像碑記,蟠龍碑首,陰刻「□侍中□□□□□□太尉公皇甫公石窟碑」,碑文由袁翻書寫,多處漫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