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及菩薩並立像 三國時期(57 BCE~668) 蠟石 高16.2公分 傳韓國忠清北道堤川市清風面邑里寺出土 韓國忠清北道 國立清州博物館藏 |
|
 |
佛及菩薩並立像(背面) |
|
|
佛及菩薩並立像
fo ji pu sa bing li xiang
傳韓國忠清北道堤川市清風面邑里寺出土。佛與菩薩刻於蠟石上,大小幾乎一樣。該造像在印度或中國皆無此例,是唯一的佛菩薩並立樣式。 右側佛像臉部幾乎損毀,無法了解細部形態,但可推知佛像臉圓而端雅,身軀矮短似童子,省略線條紋飾的佛衣,簡單明了,另有披於兩手臂並垂至膝蓋的袈裟前襟,形成彎曲帶狀,與慶州拜里石佛立像中的主尊佛相似。 左側菩薩像與佛像相似,頭戴有樸素的三山冠,臉部也有損毀。披在肩上的帔巾像翅膀一樣,稍微翹起,表現略顯生硬,從兩肩垂下的帔巾一角橫過左肘下垂,另一角似為右手提握,此形式於中國北齊(550~577)、隋代(581~618)初期相當流行。 造像背面雕刻多重水波紋。中國北齊天保三年(552)彌勒五尊像背面亦出現山岳紋,因此此像背面一直被認為表現的是山岳,但從下段線刻魚紋和花紋,所刻不僅是山岳,可能是象徵宇宙世界。由於山岳有凸起的輪廓,背光外緣亦呈曲線,此種表現方式與北齊雙樹造像雕法很相似。 該佛菩薩並立像似童子之模樣與樸素之形態等,推測為六世紀重要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