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光寺
bao guang si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相傳始建於東漢(25~220),隋代(581~618)改稱大石寺。據唐代(618~907)《施衣功德碑》記載,開元二十九年(741),已改稱為寶光寺。宋(960~1279)明(1368~1644)時期屢經修葺,香火日漸興盛,惜毀於兵火。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後經道光(1821~1850)與咸豐(1851~1861)年間的陸續增建,始達到今日的規模。二○○一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9公頃,建築面積2公頃。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序有福字照壁、山門、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兩側分布有鐘樓、鼓樓、方丈院、羅漢堂等建築。在大雄寶殿東側,有一組布局完整的淨土宗寺院,中軸線上依序為壽佛殿、極樂堂和念佛堂,此種寺中有寺的布局在中國寺院中甚為少見。 大雄寶殿為全寺主殿,建於清咸豐九年(1859),為單檐歇山頂,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佛兩側有迦葉、阿難兩弟子。羅漢堂位於極樂堂和壽佛堂的左側,建於咸豐元年,占地面積1,600平方公尺,是中國現存四大羅漢堂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者。堂內平面呈「田」字形,中央矗立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高約6公尺,五百羅漢圍繞「田」字分布。舍利塔為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高30公尺,立於石砌方形台基上。塔身第一層正面開圓券門,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坐像,門上匾額書「光明藏」;以上各層每面並列三佛龕,塔檐疊澀挑出,四角略有起翹,並懸有銅鈴。 寺中文物有南朝梁中大同元年(546)的《大同遺碑》、清道光皇帝(1820~1850在位)欽賜的優曇花、光緒三十二年(1906)暹羅(今泰國)王贈與的貝葉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