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普陀寺
nan pu tuo si
位於福建省廈門市五老峰下。始建於唐(618~907)末五代(907~960),初稱泗洲院,曾稱無盡岩、普照寺。元(1271~1368)、清(1644~1911)屢有興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施琅收復臺灣後駐防廈門,捐資修復,增建大悲閣,供奉觀音菩薩,更名為南普陀寺,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南北輝映。此後歷代擴建,構成三殿七堂俱全之禪寺,成為近代閩南最具規模的名剎。一九八三年列為中國「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該寺具宮殿氣勢及閩南建築風格,主要殿堂沿中軸線分布,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及藏經閣,西側為禪堂,東側為閩南佛學院。寺前放生池、荷花池旁各聳立一座石砌六角十三層萬壽寶塔,二池之間並排七座白石寶塔。 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九間,殿內正中供奉三世佛,殿後則為西方三聖。大悲殿為八角三重飛檐,立於石砌多角形高台上,殿內中心藻井由多重斗栱疊構而成。藏經閣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是寺內最高建築,上層藏經,下層為法堂。 一九二四年該寺改為十方叢林,翌年創辦閩南佛學院,由太虛大師主持,興盛一時,所育僧才對東南亞佛教貢獻巨大。近年更發展為培養僧材的高等學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