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二 卷 別:建築
頁 碼:3/3_1000
善化寺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普賢閣
善化寺普賢閣
 
善化寺配置圖
善化寺配置圖
 

善化寺
shan hua si

俗稱南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南門內西側,是中國現存遼(907~1125)金(1115~1234)寺院中保存最完整者。據寺內金大定十六年(1176)《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碑載,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名開元寺。五代後晉(936~946)改稱大普恩寺。遼保大二年(1122),大部分建築毀於戰亂。金天會六年至皇統三年(1128~1143)重建,正統十年(1445)改稱今名。一九六一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4公頃,主要建築均沿中軸線布置,依序有金代建的山門、三聖殿及遼代建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前有文殊(已毀)、普賢兩閣並峙。據舊跡看,原來應有廊圍成兩進院落,每進都有配殿;現迴廊已不存,代之以牆,配殿或毀或近代所建,僅普賢閣為金代所建。此廊院組合的布局常見於唐代(618~907)敦煌石窟壁畫中,實例則以此寺為最早。
 山門單檐廡殿頂,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當心間前後檐闢門,因兩次間供奉明(1368~1644)塑四天王像,又稱天王殿。殿內用中柱一列,主梁皆為月梁式。
 三聖殿金代重建,單檐廡殿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內供奉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文殊、普賢菩薩,係金代原作,清(1644~1911)重修;佛壇前所有內柱全部減去,使佛像前有較大的空間;殿內現存金代古碑二通。普賢閣金貞元二年(1154)建,外觀二層,但結構實為三層,是遼代樓閣常見的結構法,平面三間方形,重檐歇山頂,上下兩層間置平座。
 該寺四座遼金建築中,大雄寶殿和普賢閣屋頂坡度平緩,三聖殿和山門坡度陡峻,可明顯看出遼金建築在風格上的不同。四座建築斗栱皆使用斜栱,斗栱有縮小加密的傾向,已漸趨繁瑣。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