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梵寺羅漢圖 明成化二年(1466) 壁畫 四川蓬溪 |
|
|
寶梵寺羅漢圖 |
|
|
寶梵寺羅漢圖 |
|
|
寶梵寺羅漢圖 |
|
|
寶梵寺羅漢圖 |
|
|
寶梵寺羅漢圖
bao fan si luo han tu
位於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寶梵寺大雄殿東西兩壁。寶梵寺始建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原名羅漢院,後寺毀,明正統二年(1437)重建。大雄殿於明景泰元年(1450)重建,坐北朝南,羅漢圖分布於殿內。據史料記載,明成化二年(1466),僧人清澄、凈元等延請畫工繪製,名曰「西方境」。壁畫曾於清代(1644~1911)妝彩,現僅存十幅,損毀兩幅。 壁畫題材取自唐(618~907)玄奘譯《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故又稱羅漢圖。經云:「諸仁者若此世界,一切國王輔相大臣長者居士,若男若女發殷淨心,為四方僧設大施會……時此十六大阿羅漢,及諸眷屬隨其所應分散往赴,現種種形蔽隱聖儀,同常凡眾密受供具,令諸施主得勝果報。如是十六大阿羅漢,護持正法饒益有情。」 畫中羅漢或溫文儒雅,眉清目秀,或胡貌梵相,龐眉隆鼻;有兩兩議論,有三五成組,前後顧盼呼應,形神兼備。羅漢或張口訴說,或拄杖聆聽,或穿針引線,或側身伏虎,各具神態;表情有慈祥和藹,有威儀嚴肅,有蹙眉凝視,有會心微笑,個性鮮明。羅漢大多外披袈裟,內或著右衽交領僧衣,或著袒右僧祇支。 其中一組人物,中央一羅漢左手拈珠,右手撫膝,著田相紋袈裟,椅背裝飾華麗;其右側羅漢伸手伏虎,虎躬背翹尾抬頭,形象逗趣;與伏虎羅漢相對之羅漢左手持衲衣,右手拈針,似乎剛完成補衲,正側目收針,咬斷線頭,針線纖毫皆見,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羅漢上方及身側伴隨著侍者、護法尊天,侍者或竊竊私語,或捧物侍立。護法尊天立於雲端,均帶頭光,有帝王、文臣、武官和天女等形象,或著寬袖長袍,或著鎧甲,或穿天衣;手或執笏,或合十,或持劍,姿態、神情各異;或怒目,或在威嚴中體現諸天護法衛教的氣勢。 畫面構圖豐富,背景山石、祥雲具裝飾性。人物主從有序,羅漢形象高大,諸天次之,侍者身形較小。壁畫採工筆重彩、瀝粉貼金等技法。人物衣紋線條流暢,似唐代吳道子的筆意,敷色妍麗,層次分明,勾勒精謹細緻,描繪細膩。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生活氣息濃厚,是四川壁畫的精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