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四 卷 別:建築
頁 碼:1/1_156
菩薩頂
菩薩頂
山西五台
 
菩薩頂大雄寶殿
菩薩頂大雄寶殿
 
菩薩頂文殊殿
菩薩頂文殊殿
 

五台山菩薩頂
wu tai shan pu sa ding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五台山台懷鎮靈鷲峰麓,是五台山最大的漢式藏傳佛教寺院,亦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始建於北魏孝文帝(471~499在位)期間,稱大文殊院。唐貞觀五年(631),僧法雲重建,稱真容院。明永樂年間(1403~1424),敕改建,稱大文殊寺,又稱菩薩頂。清順治十三年(1656),改為黃廟(藏傳佛教寺院);康熙二十二年(1683)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黃瓦」。清朝(1644~1911)為其極盛時期。一九八三年列為中國「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該寺占地面積9,100餘平方公尺,寺前有一百零八級石台階,台階高處平台上是四柱三門木牌樓,牌樓上康熙皇帝(1661~1722在位)御筆親題「靈峯勝境」四個鎏金大字。牌樓後中軸線上建築依序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及文殊殿。山門與牌樓間設石階,石階中間鋪設斜面御路,雕有九龍吸水圖案。
 大雄寶殿又稱大佛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重檐歇山頂,頂覆黃色琉璃瓦,前出抱廈,四出廊。梁架上懸掛「心印毗曇」匾額,是乾隆皇帝(1735~1796在位)親書。殿內佛壇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前部供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tsong kha pa)像。殿內布置和塑像均為藏式風格。
 文殊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廡殿頂,頂覆黃色琉璃瓦,殿脊正中置鎏金銅寶頂,兩端置鴟吻。殿內供奉文殊菩薩,兩側牆壁上懸掛藏畫十二幅,是藏畫中的珍品。殿頂結構特殊,殿檐原四季滴水,故又稱滴水殿。
 寺內立有乾隆皇帝御碑,碑身四面分別用漢、蒙、藏、滿四種文字鐫刻。該寺參照清代皇家宮殿制式營造,殿宇上覆蓋黃綠藍三色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冠五台,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布達拉宮, 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