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六 卷 別:雕塑
頁 碼:13/4_1240
鄴城遺址北吳莊埋藏坑造像
鄴城遺址北吳莊埋藏坑造像
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習文鄉北吳莊出土
河北臨漳
 
鄴城遺址北吳莊埋藏坑僧略造釋迦像
鄴城遺址北吳莊埋藏坑僧略造釋迦像
東魏武定五年(547)
白石
高41.5公分
鄴城考古隊藏
 
鄴城遺址北吳莊埋藏坑佛七尊像
鄴城遺址北吳莊埋藏坑佛七尊像
北齊(550~577)
白石
高57.5公分
鄴城考古隊藏
 

鄴城遺址北吳莊埋藏坑造像
ye cheng yi zhi bei wu zhuang mai zang keng zao xiang

二○一二年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習文鄉北吳莊出土。東漢(25~220)末年,曹操占據鄴城(今河北臨漳)後,對鄴城進行了全新的規畫和建設。三國曹魏(220~265)鄴城始為五都之一,後又為後趙(319~352)等六朝古都。東魏(534~550)、北齊(550~577)時,統治者尊崇佛教,鄴城地區佛教更是興盛一時。一九六○年後,該區零星出土的佛教造像點近二十處,但以埋藏坑形式出土佛像,實屬罕見。一九八八年隨鄴城遺址整體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鄴城考古隊於北吳莊北地之漳河河道流沙底部發掘的佛教造像埋藏坑,坑長、寬均約3.3公尺,深1.5公尺,發掘佛教造像共二千八百九十五件(塊),碎片達數千件,其中帶有題記逾百件;造像年代主要為東魏、北齊時期,另有少量北魏(386~534)、隋(581~618)、唐(618~907)時期佛造像,是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發現數量最為龐大的佛教造像埋藏坑。
 該處出土的佛教造像題材繁多,有釋迦牟尼佛像、彌勒佛像、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思惟太子像、觀音菩薩像、雙菩薩像等。多數為背屏式,亦有部分單體圓雕佛、菩薩像,多數仍保存較好的貼金彩繪痕跡,材質大部屬漢白玉,亦有些許青石、砂岩。這批佛教造像雕工精湛,題材豐富,紀年明確,年代前後銜接,是研究北朝(386~581)晚期至隋唐時期,佛教造像類型和題材演變、藝術風格、佛教史的可靠遺例,同時顯示出鄴城於當時北方地區佛教和文化藝術的重要地位。
 出土時的造像呈不規則的擺放方式,年代最晚者為唐朝,故考古學者推測該處所發掘的造像,應為唐代填埋,或為佛教徒將殘壞的古佛像集納恭敬瘞埋以作為功德事件有關,然確實的因素,仍待進一步研究。該遺址的佛教造像出土,是中國佛教考古重要收穫之一,具有重大學術、藝術和歷史價值。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