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二 卷 別:繪畫
頁 碼:14/1_98
第五諾距羅尊者像
第五諾距羅尊者像

北宋(960~1127)
(傳)釋貫休(832~912)
絹本設色
高90公分 寬45公分
日本東京千代田 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
 
第七迦理迦尊者像
第七迦理迦尊者像
 
第十一囉怙羅尊者像
第十一囉怙羅尊者像
 
第十二那伽犀那尊者像
第十二那伽犀那尊者像
 
第十三因揭陀尊者像
第十三因揭陀尊者像
 
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像
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像
 
第十五阿氏多尊者像
第十五阿氏多尊者像
 
第十六注荼半託迦尊者像
第十六注荼半託迦尊者像
 

十六羅漢圖 (傳)釋貫休
shi liu luo han tu (chuan) shi guan xiu

傳五代(907~960)貫休所作,然應為北宋(960~1127)的摹本。共計十六幅,每幅高90公分,寬45公分。貫休的生平和繪畫成就在《益州名畫錄》、《宣和畫譜》及《宋高僧傳》等均記載甚詳。其中《益州名畫錄》稱:「禪月大師,婺州(今浙江金華)蘭溪人也。俗姓姜氏,名貫休,字德隱。天復年(901~904)入蜀,王蜀先主賜紫衣師號,師之詩名高節,宇內咸知。」
 自五代以來,貫休的羅漢畫備受推崇與讚賞,石刻墨拓,廣為流傳。現存貫休十六羅漢圖,除絹本、紙本,亦有石刻;有設色,也有水墨,大都為後世輾轉傳摹。其中,以此套日本宮內廳所藏十六幅羅漢圖最接近原貌,其與西湖聖因寺貫休原作刻石,有多幅相符,又與蘇軾的「禪月所畫十八阿羅漢」贊語,亦多可對照處。如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結跏趺坐於石巖中,斂手閉目,狀似入定。蘇軾贊語:「六塵既空,出入息滅,松摧石隕,路迷草合,逐獸于原,得箭忘弓,偶然汲水,忽焉相逢」。
 畫中羅漢形骨古怪、狀貌奇特,異於常人,如《益州名畫錄》卷下,稱貫休「師閻立本畫羅漢十六幀,龐眉大目者,朵頤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盡其態。」特別是第十二那伽犀那尊者,豐眉軒鼻,雙目炯炯,張口似作論辯,合十托腮,側倚崖石,驟視可怖,熟睹泰然;第十六注荼半託迦尊者,倚坐枯樹,左手伸指,右手持扇,前額、鼻尖、腦後刻意凸出。
 羅漢的衣紋、顏面、肌膚及骨骼等,以多重似同心圓及波狀的皺褶呈現,並施以濃厚的暈染。其背景有簡單的岩石樹木,行筆堅硬,多有轉折,與衣紋線條形成鮮明對比。
 有人問貫休筆下羅漢的形象來自何處,其謂:「休自夢中所睹爾。」然禪者對萬里長空,借一朝風月,示人正法眼藏。貫休自身是位禪僧,故其藉由羅漢像的舉手投足,表現禪家道在平常、本來面目的特色。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釋貫休, 蘇軾, 閻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