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圓子山石窟佛光及千佛 北魏正光元年(520)至建明元年(530) 石 山西榆社 |
|
 |
圓子山石窟造像 |
|
 |
圓子山石窟供養人像 |
|
|
圓子山石窟
yuan zi shan shi ku
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城西北約15公里的武源村西北,開鑿於一座小山丘的西南崖面上。包括一座洞窟和六個摩崖小龕。據石窟形制、造像組合、造像風格及供養人題記中出現的新興郡建置等,可大致推斷開鑿於北魏正光元年(520)至建明元年(530)間。 洞窟居崖面西北側,平面呈方形,覆斗頂,前壁崩毀。寬2.72公尺,高2.68公尺,現存進深2.25公尺。覆斗頂部正中及四披正中各雕一朵蓮花,構成蓮花藻井,四披轉角處各雕一身供養飛天。窟內三壁設壇,壇上依壁雕三世佛組合,壁面上部雕千佛,下部有僧俗供養人像。正壁為一佛二弟子像,主尊結跏趺坐;左、右壁均為一佛二菩薩像,其中左壁主尊為立佛,右壁主尊為倚坐佛。 窟內佛、弟子及菩薩頭部雖多已遭損毀,但身軀部分基本保存完整,時代特徵明顯。佛像和菩薩像身體單薄,具有明顯的秀骨清像特點。菩薩面相長圓、下頦略顯豐腴之樣式與雲岡和龍門石窟的北魏(386~534)晚期造像基本一致。 六個摩崖小龕形制基本相同,龕內均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遭不同程度的殘損和風化,殘存下來的佛像亦呈現出北魏晚期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特點,和石窟開鑿的年代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