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鐘山石窟第5龕 雲南劍川 |
|
|
石鐘山石窟第5龕右側龕像 南詔(752~902)至大理(937~1253)時期 石 |
|
|
石鐘山石窟第5龕
shi zhong shan shi ku di 5 kan
位於石鐘寺區。開鑿於南詔(752~902)晚期至大理(937~1253)初期,由中間的佛殿龕和兩側的圓拱形龕組合而成。 佛殿龕寬1.3公尺,高1.8公尺,進深0.5公尺。整龕按木構建築的形制雕造,凸出岩面。斗栱額枋下雕出尖拱形龕楣,龕楣裝飾卷雲紋、聯珠紋等,兩側有立柱,柱頭、柱礎都刻有蓮瓣紋。龕內造像為維摩詰經變相,正壁中間刻維摩詰像,結跏趺坐於岩石上,通高70公分。維摩詰以巾束髮,頂上有髮髻,衣帶寬博,右手置於胸前,左手持扇放於左腿上。左右兩側為文殊菩薩與舍利弗坐像。後壁刻須彌山、佛像、琴師、樵夫及牧童等形象。 佛殿龕兩側的淺龕中各有五身像。右側龕的觀音菩薩結跏趺坐於蓮座上,頭戴寶冠,身披天衣,左手托鉢,右手執楊柳枝,背後有身光。左右側的侍女頭部、上身均已毀。下方左右側各有一供養人,上半身已毀,二人中間為一小坐佛,雙手置於腹前托鉢,有圓形頭光。 左側龕的形制布局與右側龕大體相同,正中的主尊為大勢至菩薩像,倚坐於束腰須彌座上,跣足踏蓮花。菩薩前的坐佛著通肩袈裟,結禪定印,背後有身光。左右兩側的供養人屈身哈腰。 龕像舉身光紋飾、侍女及菩薩豐腴的體態皆流露出唐代(618~907)風格。龕室的結構、布局、雕刻技藝及藝術風格又表現出更多世俗化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