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鐘山石窟第5龕維摩詰經變相 南詔(752~902)至大理(937~1253)時期 石 雲南劍川 |
|
|
石鐘山石窟第5龕維摩詰經變相之維摩詰 通高70公分 |
|
|
石鐘山石窟第5龕維摩詰經變相
shi zhong shan shi ku di 5 kan wei mo jie jing bian xiang
位於中間佛殿龕。題材依據《維摩詰經》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正壁中間刻維摩詰像,結跏趺坐於岩石巉崖間。維摩詰以巾束髮,面容清臞,身形瘦削,衣著寬大,右手置於胸前,左手持麈尾置於腿上。身軀微向前傾,雙眉微蹙,眼神悲憫,彷彿凝視著悲苦的人間,當地稱為「愁面觀音」。左、右側各有一坐像,頭部均毀,右側文殊菩薩半跏趺坐,左手托經書;左側舍利弗倚坐像上部殘損。後壁山石間刻有佛龕,可見坐佛、一佛二弟子等造像,還有持杖者,抱琴的樂師,上山的樵夫和牧童,入山修道的苦行者以及山中的鹿、獅、鶴、猴等鳥獸。 維摩詰的形象自東晉(317~420)被創繪之後,皆以帳中憑几而坐之文士形象示現,而此處的維摩詰被置於山岩間,是為石窟中別出新意的藝術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