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三 卷 別:石窟
頁 碼:9/5_1690
榆林窟第29窟東壁文殊變相
榆林窟第29窟東壁文殊變相
西夏(1032~1227)
壁畫
甘肅瓜州
 
榆林窟第29窟西壁阿彌陀經變相(局部)
榆林窟第29窟西壁阿彌陀經變相(局部)
 
榆林窟第29窟西壁普賢變相(局部)
榆林窟第29窟西壁普賢變相(局部)
 
榆林窟第29窟南壁東側
榆林窟第29窟南壁東側
 

榆林窟第29窟
yu lin ku di 29 ku

位於榆林窟東崖北端,南向偏東。開鑿於西夏時期(1032~1227),元(1271~1368)、清(1644~1911)重修,窟室各處受到不同程度的煙熏損毀。該窟平面呈方形,覆斗形頂,元代在窟內加砌五層圓形中心佛壇,佛壇上有清代彩塑像數身。元補繪窟頂,藻井井心補畫的墨書梵文已殘缺。四披畫千佛,邊飾垂幔,已殘損。
 北壁中間為說法圖,兩側各一鋪水月觀音,已漫漶。南壁門兩側分上下兩列畫供養人像,東側上列欄格中畫國師坐像,其前有供案,身後有童子撐傘蓋,牀下有僧人圍繞禮拜,表現了當時國師享有的崇高地位。國師身後有三身男供養人,形象具西夏人的外貌特徵。據題記而知,此為一家族供養像,是當地的軍職官員。窟主身後的僮僕各呈不同姿態,其生活化的動態、神情在畫師的筆下表現得更輕鬆、有趣。下列供養人已漫漶。南壁西側上列的僧人被熏黑,題記為「出家禪定……那徵平一心□□」,也是一位高僧像。下列是一組女供養人,最前是披袈裟的比丘尼,隨後有女供養人六身,是東側男供養人的女眷。
 東壁畫藥師經變相、文殊變相各一鋪及一金剛像,下部男供養人漫漶。藥師經變相畫大殿三間,呈「凸」形,藥師琉璃光如來居於中間凸出在前的殿中,日光、月光菩薩攜弟子等居於兩側殿。畫面下沿流雲飄繞,表示這是浮在雲海之上的東方淨土。文殊變相以說法道場清涼山為背景,山峰林立,山上長滿樹木,文殊騎獅與眷屬菩薩出現在雲朵上。
 西壁畫普賢變相、阿彌陀經變相及金剛像,下部繪女供養人。阿彌陀經變相構圖與藥師經變相相仿,大紅、深綠濃重的色調烘托出西方淨土歡愉與美好。普賢變相也以山巒群峰為背景,乘著白象的普賢菩薩來到道場示現,畫中菩薩、天王、聖眾等人物眾多,刻劃細膩,注重人物個性的表現。
 這是西夏諸石窟中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窟,窟內壁畫從內容到形式,均具有較典型的西夏風格,是西夏晚期的成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