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二 卷 別:雕塑
頁 碼:12/3_982
博興龍華寺遺址佛坐像
博興龍華寺遺址佛坐像
北齊(550~577)
金銅
高26公分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
山東 博興縣博物館藏
 
博興龍華寺遺址程次男造觀音菩薩像
博興龍華寺遺址程次男造觀音菩薩像
東魏武定三年(545)
金銅
高13.5公分
 
博興龍華寺遺址菩薩立像
博興龍華寺遺址菩薩立像
北齊(550~577)

高23公分
 
博興龍華寺遺址佛頭像
博興龍華寺遺址佛頭像
東魏(534~550)
石灰岩
高16.2公分
 

博興龍華寺遺址造像
bo xing long hua si yi zhi zao xiang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該遺址得名於當地出土的龍華碑,總面積約40公頃,涵蓋今張官村、崇德村和馮吳村一帶。該遺址歷年皆有佛像出土,一九七六年三月在張官村龍華寺遺址出土一批石刻、素燒瓷造像,包括造像碑、佛頭、佛座等約七十二件,其中有明確紀年的九件,最早為東魏武定五年(547),末至武平元年(570)。一九八三年九月,崇德村一處銅佛像窖藏出土一百零一件銅造像,其中有銘文的四十五件,有紀年的三十三件,其年代從北魏太和二年(478)至隋仁壽三年(603),除隋代(581~618)一件老子像外,其餘皆是佛教造像。此批造像完整地反映出山東博興地區北魏(386~534)至隋代的佛教造像藝術發展。龍華寺遺址二○○六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魏時期主要以單身佛、菩薩及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為題材,造像整體風格較為樸拙,多數帶背光及四足方台,如景明元年(500)石景之造釋迦多寶並坐像。後期出現一鋪三尊造像,多呈秀骨清像,比例漸趨勻稱,人物在背光上更加突出,幾乎接近圓雕,如普泰二年(532)孔雀造彌勒佛三尊像。
 東魏時期(534~550)造像趨於精細,背光變得瘦長,如東魏武定三年程次男造觀音菩薩像。石雕作品刀工圓健流暢,細部雕琢得微妙傳神。
 北齊(550~577)銅造像式樣增多,分鑄組合之技法成熟,如河清三年(564)孔昭俤造彌勒菩薩像、天保五年(554)薛明陵造菩薩像。素燒瓷造像中部分菩薩以模印製作,面部及手部刻劃細膩,姿態端莊優雅。
 隋代以單體圓雕像為最多,透雕作品製作精良,部分造像不再帶背光,代之而起的為套接式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