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八 卷 別:雕塑
頁 碼:11/2_729
佛傳圖
佛傳圖
約西元前一世紀下半葉
石灰岩
高87公分
印度安得拉邦阿瑪拉瓦提遺址出土
印度安得拉邦 阿瑪拉瓦提考古博物館藏
 

阿瑪拉瓦提佛傳圖
a ma la wa ti fo zhuan tu

一九五八至一九五九年印度考古局從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阿瑪拉瓦提遺址(Amaravati)出土。原為邊長52公分的方形石柱,上半部缺失,且由上至下斜向斷裂。當初的四面浮雕中,一面完全損毀,一面內容不詳,推測為描述阿瑪拉瓦提僧院的場景,其餘兩面可辨識為釋迦最後的旅程和祇園布施圖。從作品風格判斷其製作時間應在西元前一世紀下半葉。
 作品取材自南傳《涅槃經》,以一圖多景手法描繪釋迦牟尼佛從吠舍釐步行到拘尸那揭羅,隨後進入涅槃的故事。柱面由下至上共有六個情節,分別刻有與主題相關的銘文,藉由銘文可大致推測故事內容。如圖右下角,一名跪拜佛足印的人物,應為魔王正在請求佛陀快些入滅;其後上方雕一建築,屋頂刻有銘文,從拱窗處可見屋內有金剛座和佛足印,應為佛陀駐錫之精舍;再上刻劃一河流,河岸處置一鉢和一板狀物,似乎表現佛陀接受純陀供養後身體不適,在河邊休息;畫面最上端損壞嚴重,僅剩一合掌禮拜人物,推測原畫面所表現的是佛涅槃場景。
 圖中人物與建築物的表現手法及構圖,都與巴爾胡特浮雕的手法頗為接近,是阿瑪拉瓦提古風時期風格作品,人物肢體轉折生硬,具有木雕工藝的特點。但「釋迦最後的旅程」此一主題非常特殊,在印度古代初期及之後的美術史上均尚未發現其他例作。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阿瑪拉瓦提大塔遺址, 巴爾胡特大塔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