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尸毗王本生圖 二世紀 砂岩 高151公分 印度北方邦秣菟羅布台薩爾遺址出土 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 印度博物館藏 |
|
|
尸毗王本生圖
shi pi wang ben sheng tu
印度北方邦秣菟羅(Mathura, Uttar Pradesh)布台薩爾遺址(Bhuteshwar)出土。原為圍欄柱上的裝飾,構圖簡單、主題明確,是布台薩爾佛塔圍欄上的特色。 《本生經》中講述許多佛陀累劫行菩薩道以來,為法捨肉、捨頭、捨身等的修行故事,藉由肉身的布施領悟到身體的本質也僅是虛妄的外相,而徹底明白無常、無我的空慧真理。尸毗王割肉餵鷹(尸毗王割肉貿鴿)在諸多原始佛教經典均有詳細的描述,如《金剛經贊》的「割肉濟鷹飢」、《大莊嚴論經》、《眾經撰雜譬喻》、《六度集經》、《大智度論》、《菩薩本生鬘論》等,其中在《六度集經》與《菩薩本生鬘論》的情節描述特別富有文學性,將人物內心刻劃地極其生動,故此題材常見於印度、犍陀羅、中國等地區的佛教藝術雕刻或石窟壁畫中,為著名的佛陀本生故事之一。 據《菩薩本生鬘論》卷一〈尸毗王救鴿命緣起〉,往昔無量阿僧祇劫,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尸毗,性情仁愛慈悲,立誓普救眾生,國家豐饒安樂。是時帝釋天,五衰退墮相貌現起,內心憂愁不已,其近臣毗首羯摩天便建議:「今閻浮提有尸毗王,志固精進,樂求佛道,當往歸投,必脫是難。」於是帝釋天為試尸毗王的菩提心志,便化身為鷹,毗首羯摩天化身鴿子,鷹逼追鴿子而來,躲入尸毗王的腋下求藏。鷹向尸毗王脅取鴿子,言若不食鴿,勢將也餓死。尸毗王為求兩全,從己身割肉貿鴿,但鷹要求王割下的身肉與鴿等重,王身肉將要割盡,重量仍猶不及鴿,遂發大誓願,舉身坐入秤盤,「欲上秤盤,力不相接,失足墮地,悶絕無覺」。王最終領悟,兩端的秤盤,秤的不是肉的重量,而是生命的重量,遂起大慚愧心,曰:「曠大劫來,我為身累,循環六趣,備縈萬苦,未念為福,利及有情,今正是時,何懈怠耶。」是時善行驚動天地,帝釋天等恢復原形,亦使神力令尸毗王傷勢復原。 畫面分三個區間表現尸毗王割肉貿鴿的故事。上層尸毗王坐在寶座上,左手撫鴿,旁為兩名侍者。鷹立於王左側的石柱上,似乎正與王談條件。中層王以刀割下右腿的肉,放在侍者手中的秤上,背景刻有樹木。下層磨損嚴重,內容不可辨,可能為帝釋天現身讚歎王慈悲為懷的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