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一 卷 別:石窟
頁 碼:7/3_921
梓潼臥龍山石窟第2龕佛說法圖
梓潼臥龍山石窟第2龕佛說法圖
初唐(618~712)

佛高90公分
四川梓潼
 

梓潼臥龍山石窟
zi tong wo long shan shi ku

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城西15公里的臥龍山頂。開鑿於初唐(618~712),存有唐貞觀八年(634)造像碑一通和唐中和四年(884)的妝修題記一則。造像雕刻於東西長5.5公尺,寬5.2公尺,高3.2公尺的饅頭石四面,現存三個唐代(618~907)造像龕,另有後代開鑿的四十餘個小龕。清(1644~1911)末建有歇山式木構建築,罩住大石。二○○六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三龕均為外方內圓雙層龕,第1龕和第2龕題材相同,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侍者二力士造像一鋪。第1龕主像雕刻有精細的蓮花座,第2龕主尊蓮座下為六角束腰須彌座。第3龕正壁雕阿彌陀三尊主像,龕壁刻五十聞法菩薩及蓮花童子;右壁造像碑題「阿彌陀佛並五十二菩薩傳,鄧元覺書,作龕及鐫字楊子尚」,碑末落款「貞觀八年七月十四日」。碑的下半部刻有五十二個出資施主之名姓,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以阿彌陀佛與五十菩薩緣為題材的造像。其他小龕為後代陸續開鑿,體積較小,雕刻工藝粗糙,風化較為嚴重。
 臥龍山唐代造像體態直板,面相豐圓,佛像眉眼舒展,菩薩雕刻精細,神態含蓄,力士像比例粗短,呈現初唐造像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