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足寶頂山石窟大佛灣第30龕牧牛圖 南宋(1127~1279) 石 重慶大足 |
|
|
大足寶頂山石窟大佛灣第30龕牧牛圖之未牧及初調 |
|
|
大足寶頂山石窟大佛灣第30龕牧牛圖
da zu bao ding shan shi ku da fo wan di 30 kan mu niu tu
位於南崖西段。牧牛圖起首刻有「朝奉郎知潤州賜紫金魚袋楊次公證道牧牛頌」,可知,此圖是根據楊傑的牧牛頌而作。楊傑,字次公,自號無為子,舉進士,在北宋(960~1127)朝廷為官,對佛學頗有研究,曾遍歷禪林,著有《無為集》,牧牛頌即楊氏參禪悟道的作品之一。 全圖依山勢鑿造,是一幅長達27公尺,高4.55公尺的摩崖組雕。共分十組,從東至西依次為: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伏、無礙、任運、相忘、獨照和雙泯。 圖中牧人與牛多與真實的等大。牧人情態各異,或揮鞭馴牛,牽牛徐行;或並肩耳語,橫笛獨奏;或袒胸露懷,憨然憩睡。牛或舔蹄飲水,或跪地而息。人景交融,栩栩如生。 此圖借用牧人馴牛的經過,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形象化地表現修行者,領悟佛法,調伏心意,降服心王,由凡入聖的漸悟過程。匠師將現實生活的場景,運用寫實並極為自由的表現手法,使之成為大足石窟中最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作品,由於石刻未施色彩,故在寶頂山造像中別具一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