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八 卷 別:建築
頁 碼:2/2_558
法華寺大雄寶殿
法華寺大雄寶殿
臺灣臺南
 
法華寺天王寶殿及左右二門
法華寺天王寶殿及左右二門
 
法華寺大雄寶殿後拜亭
法華寺大雄寶殿後拜亭
 

法華寺
fa hua si

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原為明(1368~1644)末隨鄭經來臺人士李茂春之茅舍,題名夢蝶處,又稱夢蝶園。後有僧人將茅舍易以陶瓦,改稱準提庵,供奉準提菩薩。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當時臺灣知府蔣毓英集資擴建,更名為法華寺。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府蔣允焄重修,翌年於寺前鑿南湖,並於湖畔建南湖書院與半月樓,成為當時文人雅集之處。該寺屢經興廢,一九四五年毀於戰爭,僅存觀音殿和功德堂,一九四九年起依原貌陸續重建。現為臺灣直轄市定古蹟。
 該寺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從南至北依序有山門、天王寶殿、大雄寶殿及觀音殿等。天王寶殿左右兩側各設一門,大雄寶殿左右兩側有關帝殿和火神廟,觀音殿兩旁則為土地祠與聚賢堂,整體形成三條軸線、三條橫線之布局。大雄寶殿前後設拜亭與天王寶殿和觀音殿相接,庭院間分布有石拱廊橋和磚製拱門,花木扶疏頗具庭園之美。
 天王寶殿為懸山頂,覆紅瓦,左右二門為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相較於天王寶殿的簡單樸素,則顯華麗;此主次顛倒之現象,乃左右二門重建時未依原貌修建。天王寶殿兩側砌八字牆,左右二門亦有八字牆,牆上有畫家潘麗水水墨畫禪宗祖師傳法之事蹟,不敷彩,素樸中更顯禪門意趣。大雄寶殿供奉三寶佛,兩側有觀音、文殊、普賢、韋馱等菩薩及護法。觀音殿匾額上書「圓通教主」,殿內供奉準提菩薩、水月觀音、普賢及文殊菩薩等。
 該寺雖經重建,然布局與殿宇之規模與形制,大多保留初建時之原貌,如殿頂覆以紅瓦;正脊、垂脊無飾物;正脊兩端微微起翹,呈現出清(1644~1911)初閩南式佛寺的古樸風貌。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