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四 卷 別:石窟
頁 碼:5/1_210
文殊山石窟千佛洞外景
文殊山石窟千佛洞外景
甘肅肅南
 
文殊山石窟千佛洞西壁佛立像
文殊山石窟千佛洞西壁佛立像
北涼(397~439)
壁畫
 
文殊山石窟千佛洞中心塔柱平面圖
文殊山石窟千佛洞中心塔柱平面圖
 
文殊山石窟千佛洞中心塔柱立面圖
文殊山石窟千佛洞中心塔柱立面圖
 

文殊山石窟千佛洞
wen shu shan shi ku qian fo dong

位於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北文殊山前山上。始鑿時代較早,一說為北涼時期(397~439)。平面呈方形,窟寬3.94公尺,高3.6公尺,進深3.8公尺。中心塔柱式,坐東向西。有前室殘跡,前室後壁有兩個小龕。主室窟門作長方形券頂式。中心塔柱為方形,分三層,下層為基座。柱體分兩層開圓拱形龕,龕內有一佛,結跏趺坐,造像頭部已殘,著通肩式袈裟,雙手結禪定印,有頭光和身光。龕外兩側各塑一脇侍菩薩,長髮披肩作渦紋狀,下著裙;菩薩衣飾顏色為後代重繪。龕飾尖拱形楣,有龕梁和龕柱,柱有柱礎和蓮花柱頭,龕梁作束蓮式。塔柱中層開龕形制、造像布局與上層相同。下層開小龕。龕楣左右兩側上方為八幅十方佛,為西夏(1032~1227)補繪。窟頂有六身飛天和伎樂,形體較大。窟頂和甬道頂近似券形,與龜茲塔廟窟相似。
 窟室四壁及甬道頂為早期繪千佛及飛天。其中東壁壁畫已全部脫落,南壁僅殘存三尊千佛。北壁壁畫分為五層,最上層繪帷帳;第四層繪一排供養人,除說法圖左側一供養人身著束胸寬袖大袍外,其餘皆為交領曳地式服裝;第三層為立佛,中為一佛二菩薩說法圖,佛面相渾圓,高肉髻,著通肩袈裟立於蓮台上,頭光上方繪華麗的華蓋;第二層繪九排千佛,均著通肩式袈裟,結跏趺坐於蓮座上;最下一層繪忍冬紋和倒三角垂帳紋。西壁畫面布局和北壁一致,只是在立佛正中繪有《法華經》卷四〈見寶塔品〉內容。窟頂中心柱四周亦彩繪諸飛天,或捧供物,或持樂器,凌空飛翔,身姿優美。
 千佛洞內的佛、菩薩、飛天壁畫皆運用凹凸暈染法,用筆粗獷,色澤濃重,雄渾古樸,表明了其與新疆克孜爾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的承繼關係,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克孜爾石窟, 莫高窟, 文殊山石窟千佛洞伎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