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湌經養年 清同治三年(1864) 趙之謙(1829~1884) 白文方章 						 | 
                     
                    
                      |   | 
                     
                    
                        | 
                     
                    
                      | 
									 | 
                     
                    
                      |   | 
                     
                    
                        | 
                     
                    
                      | 
									 | 
                     
                    
                      |   | 
                     
                    | 
                湌經養年 趙之謙 
                   can jing yang nian   zhao zhi qian
                  
			趙之謙三十六歲時所刻。由邊款可知兩年前其妻、女兒相繼去世,故治此印「同治三年(1864)上元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趙之謙為亡妻范敬玉及亡女蕙榛造像一區,願苦厄悉除,往生淨土者」。在邊款刻製上,開創了以北魏(386~534)書體刻陽文款識,以佛龕造像入款的新風,極具創新,是研究趙氏生平的重要資料。  此方章以鄧石如的筆法為基礎,摻雜篆、隸的筆意,字體厚實;其篆印能刻劃出筆墨的韻味,很少流露出刀刻的痕跡,精妙無比。全印在圓潤的篆、隸筆法的潤飾下,顯得豐富多彩。  趙之謙初字益甫,後改字撝叔,號冷君、孺卿、鐵三等,晚號無悶,別號凡夫、趙叔子、勇廬;中年後始名趙之謙。清(1644~1911)末書畫家、篆刻家,尤以篆刻成就最大,對後世影響深遠。  邊款釋文:  同治三年上  元甲子正月  十有六日佛  弟子趙之謙  為亡妻范敬  玉及亡女蕙  榛造像一區  願苦厄悉除  往生淨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