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三 卷 別:繪畫
頁 碼:16/3_843
塔波寺大經堂南壁
塔波寺大經堂南壁
印度喜馬偕爾邦
 
塔波寺大經堂南壁下層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局部)
塔波寺大經堂南壁下層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局部)
十一世紀
壁畫
 
塔波寺大經堂北壁西側下層佛傳圖(局部)
塔波寺大經堂北壁西側下層佛傳圖(局部)
 
塔波寺大經堂北壁上層觀音菩薩像
塔波寺大經堂北壁上層觀音菩薩像
 
塔波寺大經堂北壁中層女尊像
塔波寺大經堂北壁中層女尊像
 
塔波寺大經堂西壁北側上層文殊菩薩曼荼羅圖(局部)
塔波寺大經堂西壁北側上層文殊菩薩曼荼羅圖(局部)
 
塔波寺後殿迴廊南壁上層賢劫佛像(局部)
塔波寺後殿迴廊南壁上層賢劫佛像(局部)
 
塔波寺後殿迴廊北壁下層敘事圖
塔波寺後殿迴廊北壁下層敘事圖
 
塔波寺後殿迴廊南壁中層菩薩像
塔波寺後殿迴廊南壁中層菩薩像
 
塔波寺後殿迴廊南壁中層菩薩像
塔波寺後殿迴廊南壁中層菩薩像
 
塔波寺後殿迴廊天花紋飾
塔波寺後殿迴廊天花紋飾
 

塔波寺壁畫
ta bo si bi hua

位於印度喜馬偕爾邦司丕提(Spiti, Himachal Pradesh)塔波寺(Tabo Gompa)。該寺於九九六年由古格王喇嘛益西沃(ye shes 'od)興建,一○四二年其姪孫喇嘛絳曲沃(byang chub 'od)修建,並重繪各殿堂內之壁畫。寺院布局呈東西走向,主要建築有大殿、金殿、曼荼羅殿、彌勒殿、大仲敦巴殿、小仲敦巴殿及多座舍利塔與僧院。大殿包括了護法殿、新前殿、舊前殿、大經堂和後殿等相連的建築。寺內保存大量壁畫與題記,如分布於大經堂、後殿和金殿的彩繪,畫風融合了喀什米爾、東印度、西藏西部及中亞等地特色。
 大經堂平面呈縱長方形,四壁繪圖,間有許多題記,或書圖題,或摘錄經文。壁畫分成上中下三層,南北二壁上層繪多組一佛二菩薩像;東壁門上方和西壁通往後殿入口上方為護法及脇侍像,其上另有一佛二菩薩;西壁北側上層可見法界語自在文殊菩薩曼荼羅圖。圖像均呈典型的喀什米爾風格,又兼具印度波羅王朝(Pala,約8~12世紀)造像特色,展現出當時藝術演變的進程。中層繪有許多女尊坐像和瑞獸,巧妙地與懸掛於壁前的塑像融為一體。
 大經堂四壁下層布滿敘事圖,沿東壁入口南側至西壁南側,依據《大方廣佛華嚴經》描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間摘記經文,既具教化功能,亦起分隔場景妙用。入口北側、北壁至西壁北側主要根據《方廣大莊嚴經》繪製佛傳故事,一些題材如摩耶夫人赴藍毗尼園,不曾見於印度傳統佛教藝術。這些敘事圖畫風與上層佛菩薩像風格相近,並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衣著頭飾、建築形制、交通方式、軍備等面貌,儼然寶貴的圖像歷史。
 後殿平面呈方形,以「ㄇ」形牆隔出迴廊與佛龕,壁畫分布於迴廊和佛龕壁面,其中佛龕入口南側壁之高僧說法圖,以圖像描畫了該寺之重大事蹟。迴廊與佛龕壁畫主要亦分上中下三層,迴廊四壁與佛龕西、北外壁上層依據《賢劫經》繪賢劫諸佛,或著通肩袈裟、結禪定印,或著袒右袈裟、手結印相,兩種不同造型的坐佛間次排列,每尊均附有榜題。迴廊中層分上下兩列,繪三十二尊菩薩坐像,造型生動,衣著和首飾豐富多元,描繪細緻,堪稱該寺傑作;下層羅列敘事場景,主題不詳,其中一幅為譬喻故事,另有一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片段。佛龕內三壁繪有坐佛和供養人等像。
 大經堂、後殿迴廊和佛龕天花橫梁間貼滿布畫,彩繪各式圖案。從牆壁上端精緻的帷帳圖紋推測,大經堂、迴廊和佛龕之天花紋飾,實為三個巨大華蓋,與殿內布置結合,營造出濃厚的佛國淨土氛圍。
 金殿壁畫保存狀態尚佳,其中北壁的大日如來曼荼羅圖和同壁一幅綠度母像,線條細膩,顏色鮮豔,帶有藏傳佛教繪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