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藥王山石窟造像 隋代(581~618) 石 陝西耀縣 |
|
 |
藥王山石窟第22龕佛坐像 明代(1368~1644) 石 |
|
 |
藥王山石窟菩薩像 唐代(618~907) 石 高77公分 |
|
|
藥王山石窟
yao wang shan shi ku
位於陝西省耀縣城東5公里藥王山東南隅東西長21公尺的崖壁上。始建於隋代(581~618)。摩崖石刻造像,現存窟龕從東向西編號,共計二十三個,分為東區(第1~8龕)、中區(第9~21龕)、西區(第22~23龕)。大小造像四十三尊,摩崖題記十八塊。其中,題名碑刻七塊,最早紀年碑刻為唐開元十一年(723)的「盧渙造像記」。一九六一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618~907)為藥王山石窟繁盛時期。此期雕鑿的窟龕約計十五個,根據窟龕形制、造像風格和題記分為初唐(618~712)、盛唐(712~756)、中晚唐(756~907)三個時期。其中,初唐和盛唐龕主要集中在東區,造像特點保持北朝時期(386~581)風格,身體板直,面相長圓,略顯腰肢。第4龕內倚坐彌勒菩薩被認為是開鑿年代最早的造像。頭戴寶珠花鬘冠,頸戴項圈,身披「U」形瓔珞,坐於方形須彌座上。整個造像雕刻精美,保留北朝造像的影響。龕頂外側對稱分布的第5、6龕,分別浮雕一尊結跏趺坐供養菩薩,坐在蓮梗上,為盛唐時期作品。其盛唐龕則開始流行地藏菩薩和立姿觀音像。中區龕有第9龕(盧渙龕)的雙身觀音菩薩立像,體態豐腴,質麗健美,腰肢輕扭,婀娜多姿,為盛唐時期的代表窟龕。 中晚唐龕則主要分布在中區。代表窟龕為中區的第12~17龕、東區的第8龕,延續前期的題材,一佛二菩薩、地藏信仰依然流行。大幅長篇發願文的出現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特點。 五代(907~960)至金(1115~1234)窟龕有六個,分別是第21、18、20、10、11、23龕。其中,第23龕為典型的金代藥師佛龕,內雕手捧藥鉢的藥師佛,著雙領下垂袈裟,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藥師佛兩側雕有供養脇侍菩薩,下方台基兩側雕供養人。 另第22龕的禪定坐佛像被認為是明代(1368~1644)雕鑿。佛頭有波浪紋肉髻,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結跏趺坐,施禪定印,下為雙層仰蓮台座,座下雕一龍頭出海,四周為波浪,是藥王山石窟中唯一的圓雕造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