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12/3_848
|
修德寺遺址蘇豐洛造菩薩像 東魏武定二年(544) 白石 高35.5公分 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修德寺遺址出土 北京東城 故宮博物院藏 |
|
|
修德寺遺址靜藏造釋迦牟尼佛像 北齊天統二年(566) 白石 高23.5公分 |
|
|
修德寺遺址造像
xiu de si yi zhi zao xiang
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修德寺遺址出土。一九五三年該遺址出土造像二千二百餘件,其中有紀年者達二百四十七件,自北魏神龜三年至唐天寶九年(520~750)。其中北魏(386~534)晚期十七件,東魏(534~550)四十件,北齊(550~577)一百零一件,隋代(581~618)八十一件,唐代(618~907)八件。造像多為白石,有數百件有彩繪痕跡,共有黃、孔雀藍、墨、金等計十種顏色。造像形式有單佛、雙佛、單觀音、雙觀音、菩薩、思惟菩薩等十九種。紀年造像均刻發願文,記錄發願者的身分地位、職業、發願目的等。 此批雕刻中,例如北魏永安二年(529)王起同造觀音菩薩像、永熙二年(533)趙曹生夫妻造觀音菩薩像等;東魏武定元年(543)楊回洛造觀音菩薩像、武定二年蘇豐洛造菩薩像等;這些菩薩造像面容和藹,圓肩鼓腹,皆為背屏式造像。北齊以天統二年(566)靜藏造釋迦牟尼佛坐像等為代表,造像身軀豐滿,衣紋簡練。隋代以開皇五年(585)彌勒佛三尊像、開皇十一年張茂仁造阿彌陀佛三尊像為代表,雕造比例勻稱,衣飾輕薄,充分顯示此時期之造像特點。 修德寺遺址造像出土量大、種類豐富、時間跨度長,為研究北朝(386~581)至隋唐間造像風格演變提供實物資料,同時從其發願文亦可看出民間書法藝術的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