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江千佛崖石窟第15龕彌勒佛龕 唐代(618~907) 石 四川通江 |
|
|
通江千佛崖石窟
tong jiang qian fo ya shi ku
原名古佛龕。位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城西2公里處的崖壁上。共有五十一個窟龕,其中二十五個為露天,其餘二十六個有屋宇覆蓋。現存主要以唐代(618~907)造像為主。《蜀中名勝記》載:「縣西有古佛龕,乃龍朔中壁州參軍蔡洪雅創,又一碑乃阿彌陀佛龕也。」武后曾隨父親駐守壁州(今四川通江),掌握政權後,邑宰蔡洪雅奉旨造阿彌陀佛龕。「奉旨造像」石碑在第6龕阿彌陀佛龕左1公尺處。二○○六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6龕阿彌陀佛龕多有損壞、風化。主尊為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於蓮座上,頭部、手部已殘損;兩旁脇侍為觀音、大勢至菩薩,微呈「S」形站立,頭、手多處殘破。佛兩側刻五十二尊聽法菩薩,分五層排列在龕的正壁上,均坐於帶莖蓮台上,姿態不一,可惜大多漫漶不清,應為「阿彌陀佛與五十聞法菩薩」圖像的一種變體。龕左側有造像記一通,碑額陽刻「阿彌陀佛龕大唐龍朔三年(663)歲次癸亥元月辛亥朔建麟德二年(665)歲次乙丑二月庚辰塑」,碑文已剝蝕不可辨識。 第15龕彌勒佛龕,內刻一佛二弟子四菩薩和二力士像,造像外有建築物遮蔽,保存較好。主尊彌勒佛結跏趺坐於寶座上,面龐方圓,雙眼微閉,身材壯碩,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由陰線刻鑿而成,流暢自然,雙手結禪定印,有桃形雙層頭光。二力士像立於龕口,右側已殘,左側一尊雕鑿精細。 第35龕與第39龕之間浮雕一座七層寶塔,高3.7公尺,造型極其精美。除西安大雁塔門楣石上的線刻佛殿圖外,此塔是唐代佛塔建築又一例證,是了解唐代建築形制的珍貴形象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