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 卷 別:石窟
頁 碼:7/3_914
馬蹄寺石窟
馬蹄寺石窟
甘肅肅南
 
馬蹄寺石窟
馬蹄寺石窟
 
馬蹄寺石窟壁畫(局部)
馬蹄寺石窟壁畫(局部)
 

馬蹄寺石窟
ma ti si shi ku

位於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城東南80餘公里臨松山下。石窟群包括馬蹄南北二寺、金塔寺、千佛洞及上、中、下觀音洞七個部分,現存窟龕七十餘個。皆開鑿於馬蹄山谷或近水的紅砂岩崖壁上,間距約2~7公里,各部分有二至二十餘窟。其創建年代已不可考,據《晉書‧郭瑀傳》記載,十六國晚期,敦煌人郭瑀「東遊張掖,師事郭荷,盡傳其業。……隱於臨松薤谷,鑿石窟而居……」又據《民樂縣志》云:郭瑀所鑿的薤谷石窟,為馬蹄寺的前身。據此推斷,其創建年代可能為十六國時期。因山崖石質屬粗紅砂岩,不便雕刻,故多為泥塑。一九九六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群以金塔寺保存最完整。洞窟坐北朝南,開鑿在馬蹄寺西北15公里山谷中,高約60公尺的崖壁上,現存東西二窟。東窟寬約12.4公尺,高7公尺,殘深10.5公尺。西窟寬10公尺,高4.3公尺,殘深4公尺。均為平面呈長方形早期中心柱窟,覆斗頂;中心柱四面分三層開圓拱形龕,龕內造像,皆為早期(約5世紀)原作,元代(1271~1368)重修;四壁頂部繪壁畫,分為二層或三層,下層為早期原作,上層為元代重繪。人物造像藝術特點為臉形圓滿,高鼻梁,嘴小唇薄,肩寬體壯,造型飽滿剛健;佛像莊嚴安詳,菩薩裸上身,裝飾華麗;飛天裝束與菩薩相同,身軀扭曲呈「V」形,略顯古樸稚拙。
 馬蹄寺石窟是窟群的中心,分南、北二寺。南寺又稱勝光寺,現存窟龕較少,多為浮雕與喇嘛式塔。北寺又稱普光寺,大小窟龕三十餘個,其中第3、7、8窟為代表。第3窟又稱三十三天,窟分五層,最上層為一窟,第四層列三窟,第一、二、三層每層平面並列五個佛窟;窟內平面多為方形,人字披頂或盝頂,每窟內正壁開一大龕,內塑一佛,龕外四壁下方繪壁畫,上方為影塑千佛。各層窟的排列似一寶塔。第7窟又稱站佛殿,規模僅次第3窟,為平面呈縱長方形平頂大窟。
 千佛洞位於馬蹄寺東北約3公里的崖壁上,北朝(386~581)石窟較多集中於此,共有10餘窟。第2、8窟為中心塔柱式,塔柱四面分四層造像,現存部分為北魏(386~534)、北周(557~581)的造像和壁畫。第1、4窟似新疆克孜爾石窟的龜茲式窟形,現存造像塑於北魏與西魏(535~556),經後代重修。第6窟內為初唐(618~712)石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高約3公尺。
 整體造像結構嚴整,富麗堂皇,以圓雕、高浮雕、影塑和彩繪相結合,層次分明,充分顯示出五世紀前後中國早期雕塑藝術的高超。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克孜爾石窟, 馬蹄寺石窟第7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