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搜尋 >
頁 碼:15/2_553
|
阿爾奇寺三層堂第二層北壁壁畫 約一二○○年 印度拉達克 |
|
|
阿爾奇寺三層堂第二層南壁壁畫 |
|
|
阿爾奇寺三層堂第三層南壁壁畫 |
|
|
阿爾奇三層堂第一及二層天花(局部) |
|
|
阿爾奇寺三層堂第一層南壁大黑天像 |
|
|
阿爾奇寺三層堂第一層南壁女神祇像 |
|
|
阿爾奇寺三層堂第一層東壁龕內北側壁下方帝王宴會圖 |
|
|
阿爾奇寺三層堂第一層東壁龕內南側壁下方壁畫 |
|
|
阿爾奇寺三層堂第二層東壁南側世間曼荼羅圖 |
|
|
阿爾奇寺三層堂第二層天花紋飾 |
|
|
阿爾奇寺三層堂第三層平棊 |
|
|
阿爾奇寺三層堂壁畫
a er qi si san ceng tang bi hua
位於印度拉達克(Ladakh)阿爾奇寺(Alchi Gompa)三層堂(Sumtsek)。根據殿內現存題記推測,該殿約於一二○○年由僧人楚臣沃(tshul khrims 'od)所建。高三層,整棟通高和第一層面闊均約11.4公尺,越上層面積越遞減。內牆與天花板紋飾及三尊主要泥塑供像的腰布彩繪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繪畫風格為許多拉達克其他寺院所模仿。 該殿第一層西壁、東壁和北壁各開一大型像龕,分別供奉觀音、文殊及彌勒菩薩立像。根據彌勒菩薩足側的題記,此三尊依次代表密教要義之身、語、意三業。觀音和文殊皆高4公尺,彌勒高4.63公尺,頭部和龕頂延伸至第二層。三尊像均為四臂,各結印相,戴高聳寶冠,身飾瓔珞,下身彩繪腰布,各以其特定主題描繪種種圖景,構圖精麗細緻,極具特色。 東西北三壁龕外兩側壁和南壁繪製佛、菩薩像,總計逾三千尊,包括西壁八百一十四尊阿彌陀佛坐像、東壁七百二十八尊文殊菩薩坐像、北壁七百一十二尊阿●(門+三人)佛坐像及南壁一千○六十三尊阿●(門+三人)佛坐像,儼然為壯麗的千佛化境。南壁門上方另繪一身守護寺院入口的大黑天像,下方兩側脇侍皆為騎馬女神祇,左脇侍藍色身相,著長裙,上綴滿圓輪環繞之雙獅,外披孔雀羽毛斗篷,一手執金剛杵,一手捧嘎巴拉碗,形象亮麗;右脇侍呈三目忿怒相,戴骷髏冠,左手捧嘎巴拉碗,右手持劍,形象慓悍。 三像龕內兩側壁下方皆飾壁畫,西壁龕內南側壁下方畫面中央繪一大四小綠度母像,其旁有釋迦牟尼佛、佛塔等圖像;北側壁下方繪阿彌陀淨土圖。東壁龕內南、北側壁下方描繪帝王宴會和世俗生活等情境;南側壁中尊形象似王后,可能即建寺功德主,其右後方一名身披大袍的僧人,或為三層堂的創建者;北側壁的王宮盛宴圖中,帝與后正舉杯對飲。北壁龕內西側壁彩繪文殊菩薩圖,東側壁則為阿●(門+三人)佛圖,二圖皆附題記。 第二層壁面布滿佛、菩薩與神祇像。另有十幅曼荼羅圖,供修持之用,其中四幅分布於南壁,另外三壁各二幅。東、西壁壁畫布局相似,中央繪菩薩像,兩側對稱畫曼荼羅圖。西壁中央的十一面觀音菩薩,與東壁救濟八難之綠度母相對應。北壁中央繪釋迦牟尼佛說法圖,西側曼荼羅下方,分上下二列表現五方佛淨土,東側曼荼羅下方,上列繪一尊般若菩薩和兩尊十一面觀音菩薩,下列並排五方佛坐像。六面六臂六足大威德明王守護於南壁門上方,門兩側各有七尊豎排的佛坐像,其外四幅曼荼羅圖上下配置,兩兩對稱,分別以阿●(門+三人)佛、寶生佛、阿彌陀佛及不空成就佛為主尊,極為少見。 第三層南壁門上方守護像為不動明王,其左右脇侍分別為寶藏神和烏樞沙摩明王。門兩側壁繪多列人物,包括當時直貢噶舉派的師徒傳承和僧侶像。北、東、西壁之曼荼羅,分別以四面八臂文殊菩薩、六臂般若佛母及大日如來為主尊。 除了壁面斑斕醒目,該殿天花亦繽紛多姿。第一、二層天花均呈「回」形,中空,周以木梁劃分作二十四個長方格,彩繪種種花草、動物、「卍」字等紋飾,與當時喀什米爾或拉達克地區的紡織品圖案相仿。其中在圓環內身軀背向重疊、回首相視的雙獅圖紋,最早可追溯至二世紀波斯之希臘式銀器上的紋樣。這些別致的圖像,亦綴飾於殿內壁畫人物衣著上,足證天花彩繪與壁畫為同期作品。第三層平棊為六重方格套疊,中心繪蓮花,每格四角飾圖案。 三層堂的壁畫圖像,除以佛、菩薩、綠度母、印度神祇等為主要題材外,帝后、貴族、僧侶及庶民等形象亦躍然其間,呈現各種宗教活動和日常生活,為研究當時社會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形態之寶貴資料,是喜馬拉雅地區最耀眼的文化瑰寶。
|
相關詞條:阿爾奇寺, 阿爾奇寺千佛圖, 阿爾奇寺三尊像腰布彩繪, 阿爾奇寺綠度母像, 阿爾奇寺釋迦牟尼佛立像, 阿爾奇寺阿彌陀淨土圖, 阿爾奇寺文殊菩薩圖, 阿爾奇寺阿●(門+三人)佛圖, 阿爾奇寺文殊菩薩圖, 阿爾奇寺阿●(門+三人)佛圖, 阿爾奇寺十一面二十二臂觀音菩薩像, 阿爾奇寺綠度母像, 阿爾奇寺五方佛淨土圖, 阿爾奇寺釋迦牟尼佛說法圖, 阿爾奇寺金剛界曼荼羅圖, 阿爾奇寺大日如來曼荼羅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