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十七 卷 別:建築
頁 碼:4/4_1372
彌勒寺遺址
彌勒寺遺址
韓國全羅北道益山
 

彌勒寺遺址
mi le si yi zhi

位於韓國全羅北道益山市金馬面箕陽里彌勒山南側。創建年代說法不一,根據《三國遺事》,一日,百濟武王(600~640在位)與王妃(善花公主)經過龍華山,於山下湖邊見到彌勒三尊,時王妃發願建寺,遂填湖創建該寺。另一說,武王之父法王(599在位)時期創建,名王興寺,至武王時方建成,改稱彌勒寺。統一新羅聖德王十八年(719)毀於地震。一九七四與一九八○年兩次挖掘調查。
 據挖掘調查,該寺在東西橫向軸線上建三塔,中央為木塔,木塔兩側安置石塔。三塔北側按軸線分別安置金堂,再用迴廊連接各部分,組成三院式伽藍的布置。此配置系以金堂與塔為伽藍之中心,稱為百濟式七堂伽藍,該寺堪稱此伽藍配置之典範。
 現遺址尚存二石幢支柱、西三層塔及礎石,其中西三層石塔於一九六二年指定為韓國國寶第11號。西三層石塔高14.24公尺,平面呈方形,西南部已塌陷,東北側僅存六層。第一層塔身每面皆三間,當心間設門可通往內部。塔的中心設巨大的方形撐柱。各面的柱子有卷殺。每層屋蓋下有仿斗栱形式的三段托台石。塔身第二層以上高度開始減低,寬度逐層縮小。該塔的各部分由小塊石頭組成,但其架構手法仿木構建築的形式,是研究韓國石塔樣式起源的重要資料。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彌勒寺遺址石塔, 彌勒里佛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