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五 卷 別:石窟
頁 碼:5/1_269
白佛山石窟第1窟佛坐像
白佛山石窟第1窟佛坐像
隋代(581~618

高6.7公尺
山東東平
 
白佛山石窟第3窟佛龕
白佛山石窟第3窟佛龕
唐代(618~907)
 

白佛山石窟
bai fo shan shi ku

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縣城西北白佛山南、海拔200公尺處。約開鑿於隋(581~618)唐(618~907)時代,現存四窟。二○○一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1窟坐北朝南,寬4.5公尺,高約7.5公尺,進深5公尺。該窟係在自然洞的基礎上雕鑿而成,弧壁平頂。窟正中雕一高6.7公尺的坐佛,面部方圓,頤頰飽滿,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置膝上,袈裟衣褶線條簡潔流暢。東、西兩壁鑿有小龕,每龕造像一至三尊,龕旁刻有雕像名稱,計殘存有一百零六尊。東壁下方有一長方形龕,龕內雕涅槃像。西壁下方亦對稱鑿一龕,內雕佛及弟子像。窟口外兩側殘存有隋開皇七年(587)、開皇十年造阿彌陀像的題記,故知該窟開鑿年代。
 第2窟亦在自然洞的基礎上開鑿而成,高約3公尺,為弧壁平頂,內塑造像三尊,主尊面南,通高2.4公尺,面相豐滿,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結禪定印。窟內東、北壁有三處重修題記,其中東壁一處為明代(1368~1644)刻,該窟造像從外形特點上看當不晚於唐代。
 第3窟寬1公尺,高1.2公尺,進深0.95公尺,內雕三尊像。窟內西壁有「大唐故節度使隨軍宣德郎賦大理寺直權知齊州司馬清阿張府君彌勒像□文並序」刻銘,故知該窟開鑿年代及主尊名稱。
 第4窟坐東朝西,窟內寬3公尺,高2.4公尺,進深3.5公尺。窟內造像十二尊,並有「鄆州須城縣汶陽鄉」字樣題記,依據光緒刻本《東平州志》可知,「鄆州須城縣」為五代(907~960)至宋(960~1279)初設置,另結合窟內造像特點來看,該窟應為五代、宋初時雕造。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