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岩山寺訶利帝母變相之宮中宴樂 金大定七年(1167)
 壁畫
 高173公分 寬130公分
 山西繁峙
 
 |  
                      |  |  
                      |  |  
                      | 岩山寺訶利帝母變相之龍宮赴宴 高80公分 寬60公分
 
 |  
                      |  |  
                      |  |  
                      | 岩山寺訶利帝母變相之水推磨坊 高80公分 寬100公分
 
 |  
                      |  |  
                      |  |  
                      | 岩山寺訶利帝母變相之農夫趕驢 高68公分 寬47公分
 
 |  
                      |  |  | 岩山寺訶利帝母變相位於文殊殿東壁北側。訶利帝母為鬼子母梵文音譯。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一,過去王舍城中有一牧牛人,娶妻後不久,妻便懷孕。當時無佛但有獨覺,出現人間樂居寂靜,是世間唯一福田。一日,獨覺遊行至王舍城,大開法席。有五百人欲前往聽法,途中遇懷孕的牧女,眾人勸其一同前往,牧女欣然同行,然因過度疲憊而流產,眾人卻捨牧女繼續前行。牧女懷怨,以酪漿買得五百菴摩羅果奉施獨覺,以此布施功德發惡願,來世要在王舍城中食盡人子。其後牧女往生王舍城作藥叉女,婚後生五百子,日日竊食王舍城兒童,人稱鬼子母。佛以方便藏其一子,經鬼子母哀求,佛遂度化他,為授五戒,成為護法神。yan shan si he li di mu bian xiang
畫中尚可辨認的情節有訶利帝母宮中宴樂、龍宮赴宴、龍王迎接、郊外遊騎、馱行深山、戲嬰、水推磨坊、農夫趕驢等。其中有不少體現當時社會生活的生動場景,如水推磨坊即描寫金代(1115~1234)磨坊磨麵的真實情形,畫中工人運用水車旋轉的動力磨麵,畫面對水磨的機械結構描繪精確,是研究中國宋(960~1279)、金時期磨坊工作情況的形象資料。另外,還有戲嬰圖中所表現的母女之情及農夫趕驢中的深山雅趣等,皆是人間生活的內容。
 畫面將人物活動穿插於山水、樓閣、樹木、雲氣之間,整體布局合理,細節刻劃入微;尤其以對建築的描繪最為精彩,體現出宋金時期山水界畫的高超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