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四 卷 別:建築
頁 碼:1/1_218
文殊院大雄寶殿
文殊院大雄寶殿
四川成都
 

文殊院
wen shu yuan

原稱信相院。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長江流域四大禪林之首,昔謂「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高旻」。據清同治十二年(1873)編修的《成都縣志》卷二記載:「唐高駢築羅城碑記在城北信相院。」該志卷二〈金石篇〉又載:「高駢築羅城記,唐中和四年(884),翰林王徽作,在城中信相院。按:信相院,更名今文殊院」。依以上記載,文殊院前身,於唐代(618~907)已名信相院。明代(1368~1644)毀於兵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改稱文殊院;嘉慶十九年(1814)、同治六年擴建。一九八三年列為中國「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該寺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及宸經樓(藏經樓),左右兩側有鐘樓、鼓樓等。天王殿正中供奉銅鑄彌勒坐像,胸腹袒露,兩側為四天王塑像。三大士殿供奉銅鑄騎獅的文殊菩薩、騎象的普賢菩薩、坐蓮的觀音菩薩。大雄寶殿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正脊中砌寶塔,檐角起翹,殿內供奉銅鑄釋迦牟尼佛。
 全寺共有木雕、石雕、泥塑、銅鑄和脫胎漆塑佛像四百餘尊,其中說法堂內的十尊鐵鑄護法神像,為宋代(960~1279)遺物。宸經樓除收藏經典外,更有唐代玄奘大師之頭蓋骨,甚為珍貴。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