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五 卷 別:雕塑
頁 碼:10/1_313
四臂觀音菩薩及脇侍像
四臂觀音菩薩及脇侍像
約十世紀

高77.5公分
印度比哈爾邦那爛陀寺遺址出土
印度比哈爾邦 那爛陀考古博物館藏
 

四臂觀音菩薩及脇侍像
si bi guan yin pu sa ji xie shi xiang

印度比哈爾邦(Bihar)那爛陀寺遺址(Nalanda)出土。波羅王朝(Pala,約8~12世紀)雕造大量四臂、六臂及十二臂等多臂觀音像,此即為四臂觀音中的典型範例。
 主尊觀音頂戴三葉高冠,正面雕化佛。頭光呈蓮瓣形,內緣飾扭轉的花環,外緣刻火焰紋。直立於蓮台上,右主臂下垂作與願印,掌心刻有法輪,另一臂屈肘持念珠。左主臂舉於身側握持從地長出的長莖蓮花,另一臂下垂提水瓶。其持物構想或許源自笈多王朝(約320〜550)鹿野苑地區彌勒菩薩造像的持物;另有學者則認為是採印度教梵天圖像之特徵。
 觀音左右脇侍分別為四臂毗俱胝和二臂多羅,均採三屈式立姿,右手結與願印;毗俱胝餘手分持念珠、水瓶及三叉戟。主尊頭光兩側各浮雕一結跏趺坐佛,右尊結觸地印,或為阿●(門+三人)佛,左尊結禪定印,或為阿彌陀佛。菩薩右腳旁有一腹部鼓脹的餓鬼蹲跪在地,抬頭仰望,雙手高舉作祈求狀,意喻觀音正廣施救濟。蓮台右下角雕一小型蹲跪供養像,雙手合掌,虔誠膜拜。
 整體造像從整齊的衣紋、精緻的裝飾以及頭光的花環紋飾等表現,推測應為波羅王朝中期約十世紀所作。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那爛陀寺遺址, 鹿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