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 卷 別:附錄
頁 碼:13/4_1494
光相
光相
 
光相
光相
 
六拏具背光
六拏具背光
 
毗沙門天王像之焰肩
毗沙門天王像之焰肩
 
犍陀羅迦畢試國佛像之焰肩
犍陀羅迦畢試國佛像之焰肩
 

佛教尊像光相

二、佛教尊像光相
 光相又稱後光、光背,所指即諸造像背後的光,以表徵身體所發出之光明相,其圖樣與形式依地區、時空及尊像特點而有不同,事實上,光相非佛教所特有,其光明即為神聖、超凡、偉大的智慧象徵而令人崇拜,是世界各宗教共有之圖樣。
 佛教藝術中佛、菩薩、諸天、羅漢及諸聖眾等常見光相,可分為頭光、身光與背光(舉身光),其外緣裝飾火焰紋、金色放射線等,飾有化佛、飛天、蓮花、卷草紋、寶蓋、瑞獸等圖案。
 (一)頭光
 指頭面周圍的圓輪光,佛教諸聖眾像頭後方形成的圓形、寶珠形、桃形等的光相。光輪有單層或多重,外緣有時附加火焰紋飾或放射狀的線條,以示光芒。
 (二)身光
 為諸聖眾像身軀背後周圍產生之光相。
 (三)背光
 又稱舉身光,即佛、菩薩或諸聖眾全身所放射之光芒。其圖樣或為頭光與身光上下相疊或重疊之兩重光相,或為蓮瓣形、舟形等。
 (四)六拏具背光
 許多藏密佛像背光和券門上,常見六種以動物為象徵組成的裝飾。據《造像量度經》:「一曰伽噌拏,華云大鵬,乃慈悲之相也(鵬鳥與慈悲,梵名相近,故借其音而因以有形,表示無形之義,餘皆倣此);二曰布囉拏,華云鯨魚(摩竭魚),保護之相也;三曰那囉拏,華云龍子,救度之相也;四曰婆囉拏,華云童男,資福之相也;五曰舍囉拏,華云獸王,自在之相也;六曰救囉拏,華云象王,善師(獅)之相也。是六件之尾語,俱是拏字,故曰六拏具。」
 (五)焰肩
 佛像肩上發出火焰的造型,起源於犍陀羅古迦畢試國(Kapisa,今阿富汗貝格拉姆Bagram)。此類光相常見於犍陀羅迦畢試國佛像及毗沙門天王像例。
博物館資料: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