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哥窟 柬埔寨暹粒 |
|
|
吳哥窟 |
|
|
吳哥窟藏經樓 |
|
|
吳哥窟中心平面圖 |
|
|
吳哥窟天女像 |
|
|
吳哥窟
wu ge ku
譯名為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意為首都神廟。位於柬埔寨暹粒省暹粒市(Siem Reap)北,面積小於吳哥城,故俗稱小吳哥。中國元代(1271~1368)使者周達觀於《真臘風土記》稱之為「魯班墓」。由高棉(今柬埔寨)民族英雄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1113~約1150在位)創建,初為國王之廟山及陵廟,後改為佛寺。經幾百年不斷增修,成為吳哥時期(約9〜15世紀)鼎盛期建築雕塑的代表作,亦是該國人民引以為傲的神聖建築,其圖案成為國家標誌,並見於近代歷屆政府所制訂的各面國旗。一九九二年隨吳哥遺址整體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該寺坐東向西,呈金字塔型,結構嚴密,氣象恢弘。寺四周由寬廣的護城河環繞,護城河全長約5.5公里,寬約190公尺。主體結構以紅砂岩築成,包括大門樓、「十」字形中迴廊、三重迴廊及中央五塔,以東西向的大信道貫通。大門樓上有三塔,向兩側延伸為券頂式第一重迴廊,其餘三面中間闢入口。門樓內為廣場及「十」字形中迴廊,旁有二座藏經樓,另有四個方水池,供古代的參拜者沐浴。信道連接台階,上升至第二重迴廊,亦闢有入口,四角並設角塔。再上為中央五塔之基壇,面積達4餘公頃,共有三層,下二層為長方形,第三層為正方形;由西側開三條蹬道通往頂層,即第三重迴廊。第三重迴廊四角亦各有一塔,拱衛通高65公尺的中央高塔,四面又延伸出券頂走廊,與第三重迴廊相接。整體建築以中央五塔為中心,依東西向的大信道對稱展開,層次分明,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效果。 該寺除建築巧思外,雕刻藝術亦堪稱一絕。門楣、廊壁、壁龕、廊柱皆刻滿精美細緻之雕刻;其間濕婆、毗濕奴、五方佛、神王等同受尊奉,融合印度教、佛教及本土的信仰。雕刻內容大略可分為佛神、天女、故事、蔓草及其他裝飾紋樣等。浮雕題材頗多,包括印度史詩如《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羅摩衍那》(Ramayana)、歷史故事、天堂與地獄、當時國王和人民的生活等。人物和動植物造型逼真,技法精湛嫻熟。這些作品大多為蘇耶跋摩二世動用三十餘萬人力,費時三十多年所作,可謂世界奇觀。唯當時並未竣工,由後代國王派人補雕,方呈今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