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方寺 柬埔寨暹粒 |
|
|
巴方寺 |
|
|
巴方寺臥佛像 |
|
|
巴方寺甬道 |
|
|
巴方寺
ba fang si
譯名為Baphuon Temple,又稱巴本寺、巴普昂寺。位於柬埔寨暹粒省暹粒市吳哥城(Angkor Thom, Siem Reap)。由信仰濕婆教的優陀耶達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1050~1066在位)所建,為當時吳哥城的中心點;後來吳哥城重建,外牆向東南移,因此目前該寺位在城中心點稍偏西北處。中國元代(1271~1368)使者周達觀於《真臘風土記》載:「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鬱然。」即為該寺。其規模僅次於十二世紀興建的吳哥窟(Angkor Wat)。後因戰亂而荒廢,十五世紀重修,改為佛寺。一九六○年代進行修復。一九七○年代爆發內戰,修復工程中斷約二十年。一九九○年代復工,進行至今。一九九二年隨吳哥遺址整體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該寺坐西朝東,殿堂位於中央,外築圍牆,東西長425公尺,南北寬125公尺。從山門通往殿堂之間設長172公尺之甬道,甬道兩側設護欄。殿堂原為高大之金字塔式建築,現僅殘存基座和部分塔身。 殿堂基座為三層階梯式平台,高24公尺。下層東西長約120公尺,南北寬約100公尺。每層平台上砌築券頂迴廊,兩壁有精緻浮雕,內容主要為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羅摩衍那》(Ramayana)故事,還有少數為當時生活的實景圖,開創了當地寺廟描繪民間生活的先例,為珍貴的歷史圖像資料。上層中央砌築殿堂,上方為尖塔。中層基座因十五世紀時期砌築一尊巨大臥佛而拆除東面迴廊;佛像位於西側,身長70公尺,高約9公尺,其石材可能取自殿堂之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