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書籍介紹
內文搜尋
專題報導
叢書系列
相關活動
聯絡我們
助印辦法
目前位置:首頁>內文搜尋 >

 

內文搜尋 >

筆劃:九 卷 別:石窟
頁 碼:6/2_740
南響堂石窟第7窟外景
南響堂石窟第7窟外景
河北邯鄲
 
南響堂石窟第5及6窟外景
南響堂石窟第5及6窟外景
 

南響堂石窟
nan xiang tang shi ku

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南麓,滏陽河北岸。現存北齊時期(550~577)的主要洞窟有七個,分上下兩層;下層兩個,上層五個。洞窟外崖面的小龕多為隋(581~618)唐(618~907)時期補鑿。
 下層第1、2窟均為中心柱窟,布局、尺寸相近,為同時期開鑿的雙窟一組。根據隋代在第2窟外側原力士龕內鐫刻的《滏山石窟之碑》(碑文乃力士像毀壞後將龕底磨平刻上),可知該窟由靈化寺慧義始創於北齊天統元年(565),丞相高阿那肱翼帝出京時憩駕於此,看到石窟寺草創的情形遂捐資助營,窟完成後不久北齊即被北周(557~581)所滅。
 第1、2窟前正中拱門圓柱皆雕雙龍交纏。第1窟內中心柱三面各開一龕,正面(西面)原為七尊像,現存六尊,南、北面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南、北壁各橫列開五龕,東壁門道兩端各直列開上下兩龕,各龕內均塑一佛二菩薩。
 第2窟中心柱僅正面開一龕,尊像全部已毀。中心柱南、北面雕千佛。南、北壁亦各開橫列五龕,東壁兩側各開一龕,窟內塑像均為一佛二菩薩。
 第1、2窟內東壁上方皆浮雕西方淨土變,但是第2窟內的西方淨土變於二十世紀初被割取至美國。第1窟西方淨土變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中央雕主尊阿彌陀佛及眾菩薩、七佛,阿彌陀佛兩側均有樓閣;下部為一蓮池,即八功德水。
 此外,第1、2窟均有刻經。第1窟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主,故俗稱華嚴洞。窟內西壁及南壁刻《華嚴經》卷五〈四諦品〉、〈如來光明覺品〉、〈菩薩明難品〉及卷六〈淨行品〉。第2窟以般若經為主,故俗稱般若洞,西壁刻《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南、北及東壁佛龕兩旁柱上刻《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七〈法尚品〉及十六佛名。第2窟中心柱北面千佛造像的開端原有「沙門統定禪師敬造六十佛」題記。
 上層第3、5、7窟均為平面方形的四壁三龕窟,造像題材均為三世佛,窟前均有仿木構窟檐。其中第3、7窟窟檐上還有覆鉢塔頂,第5窟內窟門上方有涅槃圖。
 第4、6窟平面呈方形,周壁設壇,三壁各有一結跏趺坐佛,正壁兩側角各有一菩薩坐像,其餘脇侍像均作立式。根據第4窟「觀世音像」、「阿彌陀像主」題記,可知兩窟正壁為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組合。第4窟內還鐫刻有《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